[12-11 17:00:02] 来源:http://www.tmgc8.com 隧道工程 阅读:3250次
明垭子隧道地质区域为流水侵蚀山地、沟谷深切,地形较为陡峻,属典型单 斜构造,围岩主要为糜棱岩和糜棱岩化闪长岩。隧道围岩岩性复杂,进口段围岩为浅绿色绿泥片岩、灰色千枚岩、灰绿色绿泥片岩、薄片状碳质岩页;斜井段围岩为 薄片状碳质岩页,灰绿色绿片岩。隧道岩性变化频繁,软硬岩层互层出露,加之受南秦岭褶皱带和月河断裂带的影响,围岩被挤压、揉皱,节理极为发育,围岩应力 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地段围岩容易形成偏压。隧道局部地段地下水发育,围岩遇水软化,加快了病害的发展,该隧道典型地质照片如下图1~图3。
图1 浅绿色绿泥片岩
图2 绿泥片岩与碳质页岩杂乱互层
图3 千枚岩
明垭子隧道左洞全长4949m,右洞全长4985m,我单位承担明垭子隧道进口及斜井区间的施工任务,左线3263, (ZK209+306~ZK212+569),右线3335m(YK209+325~YK212+660),斜井1座,长770m,与右线交点里程为 YK211+815。
2病害发生的情况
明垭子隧道由于地质条件差,设计文件中的地质情况与实际开挖后的地质情况差距很大,致使围岩支护参数频繁调整,隧道各类地质病害时有发生。
2.1病害表现
明垭子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病害的主要表现为:围岩大变形引起塌方,初期支护开裂、混凝土碎裂掉块,钢拱架扭曲、钢拱架剪切错断,初期支护收敛变形造成大面积侵限,仰拱上浮、二衬混凝土开裂破坏。
2.2病害分布
明垭子隧道左线ZK209+490~ZK209+585段主要表现是初期支护开裂、混凝土碎裂掉块、钢拱架扭曲、初期支护侵 限;ZK210+020~ZK210+100段主要表现是仰拱上浮;ZK210+185~ZK210+500段主要表现是初期支护开裂、混凝土碎裂掉块、 钢拱架扭曲、钢拱架剪切错断、初期支护收敛变形造成大面积侵限、仰拱上浮、二衬混凝土开裂破坏;ZK211+287~ZK211+550段主要表现是初期 支护开裂、混凝土碎裂掉块、钢拱架扭曲、钢拱架剪切错断、初期支护收敛变形造成大面积侵限、仰拱上浮;ZK211+700~ZK211+780段主要表现 是初期支护开裂、混凝土碎裂掉块、钢拱架扭曲、初期支护侵限、仰拱上浮;ZK211+888~ZK212+100段主要表现是初期支护开裂、混凝土碎裂掉 块、钢拱架扭曲、钢拱架剪切错断、初期支护收敛变形造成大面积侵限。
明垭子隧道右线YK209+510~YK209+615段主要表现 是初期支护开裂、混凝土碎裂掉块、钢拱架扭曲、钢拱架剪切错断、初期支护收敛变形造成大面积侵限;YK210+100~YK210+365段主要表现是初 期支护开裂、混凝土碎裂掉块、钢拱架扭曲、钢拱架剪切错断、初期支护收敛变形造成大面积侵限、仰拱上浮、二衬混凝土开裂破 坏;YK211+200~YK211+490段主要表现是初期支护开裂、混凝土碎裂掉块、钢拱架扭曲、初期支护侵 限;YK212+580~YK212+620段主要表现是初期支护开裂、混凝土碎裂掉块、钢拱架扭曲、初期支护侵限。
明垭子隧道左右线 发生初期支护大变形侵限共计881m,仰拱起鼓上浮共计375m,衬砌开裂共计113m,塌方12处。在施工中虽然根据地质变化进行了支护参数的调整,但 是由于围岩太差,地应力太大,初支无法抵抗围岩的沉降、收敛,造成初支变形极其严重、仰拱起鼓和二衬开裂等病害。隧道发生病害的典型照片如下图4-图6。www.tmgc8.com
图4 早期初支混凝土开裂及钢拱架扭曲情况
图5 中后期初支开裂及钢拱架扭曲情况
图6 二衬混凝土开裂破坏情况
3病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隧道出现大变形的原因,一方面是膨胀性矿物成分的遇水膨胀作用,从而使隧道的周边产生较大变形;另一方面是软弱围岩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发生的挤压性变形, 由于应力复杂,而岩石的强度较低,洞室在开挖后,周边将出现大范围的塑性破坏区,塑性区内的岩体发生剪切和挤压作用,迫使围岩中的质点向开挖空间进行移 动,从而出现了大变形。该隧道病害发生的具体原因如下:
千枚岩与碳质页岩同属区域变质岩,在区域变质岩中,新生的变质构造广泛发育,而 原岩的构造大多遭受破坏,在变质构造过程中,形成扭曲,新生构造和新生层往往使围岩破碎,稳定性更差。本隧道出露的千枚岩和碳质页岩为深灰色、黑色,千枚 状构造,含水量大时呈团块状,含水量小时为鳞片状,片理极为发育,层厚0.01~2mm,岩体破碎,片理面手感光滑,有丝绢光泽,主要矿物成份是绢云母、 石英、绿泥石等,软弱矿物成份多,因而千枚岩硬度小,围岩破碎,强度低,可膨胀,遇水软化,塑变大,单轴抗压强度小于1MPa,这是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 受南秦岭褶皱带和月河断裂等区域地质构造的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隧道有两组以上构造,且贯穿深度长,节理无胶结,无填充。不同方向不同期次构造运动的 迭加,其结果使构造和变形更复杂,岩体被反复挤压、揉搓,形成扭曲褶皱,岩体更加破碎;在软弱的千枚岩地区,地下水对围岩的稳定性危害极大。一般说来,洞 身为千枚岩时,其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洞身不会出现地下水。开挖后,围岩产生应力重分布,发生变形,形成一定的松动区和塑性区。当塑性区的范围未接近板岩 区时,洞身不会出现地下水;当初期支护不及时或初期支护强度不足以抵抗千枚岩的变形时,塑性区的范围可能更大,当超这一范围时,板岩中的地下水由于渗透压 力进入塑性区,而千枚岩遇水即软化、泥化,使塑性区条件恶化,塑性区范围加大,这又使地下水进一步发育。塑性区的加大和地下水的发育互相促进,互相作用, 使围岩稳定性不断变差,变形不断发展,使围岩不断产生剪切滑移,由蠕变向突变转化,最终造成初期支护被破坏,产生各种病害。
4灾害预防措施
根据隧道设计、施工规范以及地质勘查报告描述,结合以往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经验,针对明垭子隧道的初期支护变形和不同的破坏形式,为控制隧道初期支护变 形侵限、避免仰拱起鼓和衬砌开裂等病害的发生,杜绝在开挖过程中出现塌方,确保施工和结构安全,主要采取以下预防加强措施:
4.1优化开挖方法
从施工效应角度出发,三台阶法和CRD法均能保证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但从施工成本、施工工效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综合比较,为加快施工进度,该隧道软弱破碎围岩段选用了三台阶七步平行流水作业施工方法,各台阶初期支护均及时封闭,隧道二衬和仰拱紧跟开挖面。
4.2增大预留变形量
隧道开挖后,周边收敛及拱顶下沉较大,为保证二衬厚度,将初期支护预留变形量加大至60~80cm。
4.3加强超前支护
在隧道断层破碎带、软岩和塌方段采用大管棚或双层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并进行注浆。在大管棚难以施做地段,超前支护采用双层小导管注浆。无水段采用注水泥浆,渗水地段采用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4.4加强初期支护
对于软弱围岩段采用H175型钢拱架加强支护。针对隧道内围岩水平应力过大的情况,将软弱围岩段原设计的锁脚锚杆变更为锁脚导管,并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增 加导管长度,导管与拱架连接牢固。同时,为了增加拱架的整体受力效果,将横向联系钢筋增强至Φ25,环向间距缩短至50cm,内外侧交错布置。www.tmgc8.com
4.5采用双拱支护
由于隧道病害发生段地应力和松散荷载较大,围岩自稳能力极差,柔性体系的初期支护在施做后即发生较大变形,单层初期支护的刚度及强度已不能控制围岩的有 害变形,为控制发生侵限、塌方等病害,初期支护采用双层I22b型钢拱架(或I22b型钢拱架+格栅拱架)支护,增加支护刚度及强度,以抵抗围岩的有害变 形。横向联系采用Φ32或角钢连接。每层拱架的横向联系必须单独连接,确保拱架整体系统受力。
4.6增加临时仰拱
采用工字钢施作临时仰拱,使上断面初支及时封闭成环,控制初期支护的收敛和沉降。
4.7增加套拱
为防止初期支护产生较大变形和拱顶下沉过快,在保证二衬厚度的前提下,对隧道开挖后正在变形的初期支护段进行补强加固,增加半断面或全断面套拱作为永久 支护,采用I18或I20a工字钢施做套拱,间距0.75—1.0m,拱架间设Φ25纵向连接筋,环向间距1.0m,喷射C20砼。
4.8加强二次衬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