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16:59:52] 来源:http://www.tmgc8.com 铁路工程 阅读:3828次
12≤T<17
1
+3
5
17≤T<22
0
+1
1
22≤T≤30
-
无需等待
0
f 临时端刺中 BL2混凝土施工
临时端刺中的BL2设于每孔梁的固定支座剪力齿槽处,分为早期BL2和后期BL2,早期BL2是LP2段中紧邻J2的两个剪力齿槽后浇带,其混凝土浇筑在临时端刺中BL1拧紧3-5天且K0、J1混凝土浇筑后进行。左右线两临时端刺后浇带应对称施工。后期BL2混凝土浇筑在相邻单元段底座板连接后再施工。
当25℃≤T ≤30℃时:
a 从两边临时端刺自由端开始,依次按J4、J3、J2、J1的顺序,先用手拧紧锁紧螺母,并用开口扳手对其加强,使锁紧螺母紧贴钢板,再采用扭矩套筒扳手紧固锚固螺母,扭矩为450Nm 。
b 采用同样方法,用扳手拧紧K0并从K0开始拧紧常规区所有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
c 浇筑常规区所有后浇带(BL1、BL2)以及K0和J1的混凝土。(当一个后浇带连接完成后可立即浇筑混凝土)。
d 连接器拧紧3天后,浇筑其临时端刺中部LP2段中紧邻J2的两个剪力齿槽后浇带的混凝土。
(2) 固定端刺+常规区+临时端刺连接
固定端刺+常规区+临时端刺连接结构见图8
图14 固定端刺+常规区+临时端刺
连接工序、工艺与“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模式类同,区别是不再存在两端刺范围对称连接施工问题。
(3)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连接
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连接的结构见图9
图15 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新建临时端刺
该结构中的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与“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的相关要求类同。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有其独特要求,两类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施工要对应施工,同步完成。
① 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施工
a. 既有临时端刺后浇带(J4、J3、J2)张拉值的确定
此工作在既有临时端刺LP2~LP5段首次“ 基准测量”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再次测量既有临时端LP2~LP5各基段长度及板体温度,并于底座板连接之前进行(尽量与连接时间靠近)。根据LP2~LP5段第二次测量结果(温度及长度),对比该临时端刺的首次“基准测量”数据,计算LP2~LP5各段温度荷载下的变形值,以此确定J4后浇带连接钢筋 张拉值并修正J3、J2后浇带钢筋张拉值。各段测量值见下表。
各段测量值表
既有临时端刺区后浇带i的张拉距离Wi根据下列公式求出:
ULP,i=(L2,i-L1,i)-(T2,i-T1,i)×αT×L1,i
Wi=(T0-Ti)×αT×Lwirk,i-Un,i
后浇带K1张拉量计算公式为:
WK1=(TS-T2,LP5×аT×(L+L2,LP5/2)-UK1
UK1=[(L2,LP5-L1,LP5)-(T2,LP5-T1,LP5)×аT×L1,LP5]/2
式中L为K1到常规区第一个已经浇注的剪力齿槽(BL2)的距离。
后浇带J4张拉量计算公式为:
WJ4=(TS-T2,LP4)×аT×(L2,LP4+L2,LP5)/2-UJ4
UJ4=[(L2,LP5-L1,LP5)-(T2,LP5-T1,LP5)×аT×L1,LP5]/2+
[(L2,LP4-L1,LP4)-(T2,LP4-T1,LP4)×аT×L1,LP4]/2
后浇带J3张拉量计算公式为:
WJ3=(TS-T2,LP3)×аT×(L2,LP4+L2,LP3)/2-UJ3
UJ4=[(L2,LP4-L1,LP4)-(T2,LP4-T1,LP4)×аT×L1,LP4]/2+
[(L2,LP3-L1,LP3)-(T2,LP3-T1,LP3)×аT×L1,LP3]/2
后浇带J2张拉量计算公式为:
WJ2=(TS-T2,LP2)αt×(L2.2+L2,LP3/2)-UJ2
UJ2=[(L2,LP3-L1,LP3)-(T2,LP3-T1,LP3) ×αt×L1,LP3]/2
+[(L2,2-L1,2)-(L2,LP2-L1,LP2) ×αt×L1,2]
式中L1,2与L2,2为J2到J1方向的第一个已固定的剪力齿槽(BL2)距离。
b. 常规区底座板温度测量
常规区与临时端刺温度测量同时进行,并据此计算连接筋张拉值。测量原则同“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
c. BL1预连接施工。用手拧紧钢K1及所有常规区BL1 后浇带螺母,另一端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对称施工。
d. 首批连接施工。用扳手拧紧邻靠K1的10 孔梁的(至少)常规区BL1 后浇带螺母。张拉连接方式及张拉距离根据底座板温度确定,即按T<25 ℃、25℃≤T≤30℃、T>30℃三种情况区分。各类情况下的连接工艺、程序同“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相关要求。
e. 补充连接施工。用扳手连接K1及常规区所有剩余BL1 后浇带。既有临时端刺J4、J3、J2的调整张拉。按计算确定的调整张拉值以J4→J3→J2顺序进行张拉连接。张拉施工应在连接器螺母原有紧固基础上单端调整螺母(即不破坏板内已产生的应力状态,以防造成临时端刺失效并破坏下部结构)并张拉,不可解开重张。
② 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施工
a. 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进行“预连接施工”时,另一端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则应顺序完成J4、J3、J2、J1的钢筋预连接,其连接器螺母用手拧紧。
b. 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进行“首批连接施工”时,另一端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则应完成邻靠K0的前10 孔梁常规区BL1后浇带连接。张拉连接原则及方式同“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相关要求。
c. 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进行“补充连接施工”时,另一端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则应顺序完成K0、J1、J2、J3的张拉连接。张拉连接原则及方式同“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相关要求。
③ BL1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模式完成张拉连接施工后,立即进行既有临时端刺中的J2、J3、J4及常规区所有BL1 后浇带(包括K1)、新临时端刺中的K0、J1混凝土灌注施工。连接与混凝土灌注工序不出现间隔时间。所有混凝土灌注施工24 小时间内完成。新设临时端刺中的J2、J3、J4待与后续施工单元段连接(包括调整张拉)施工后再灌注混凝土。
④ BL2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新设临时端刺中部的两个固定连接后浇带(BL2)施工类同“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有关要求;既有临时端刺中的剩余固定连接后浇带(BL2) 混凝土应于单元段钢筋连接完成10 天后进行。常规区BL2后浇带混凝土与常规区BL1同步浇筑施工。
(4) 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既有临时端刺连接
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既有临时端刺连接结构见图16
图16 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既有临时端刺
① 既有临时端刺后浇带(J4、J3、J2)张拉值的确定
同前述“ 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施工”有关要求。
② 常规区底座板温度测量
同前述“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部分有关要求。
③ 底座板钢筋张拉连接施工
此类布局条件下的底座板连接施工类同“ 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施工”有关要求,需要强调的是两端开展的“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施工”应相对于单元段中心对称、同步进行。
④ BL1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按上述工序要求完成张拉连接后,立即对两个既有临时端刺中的J2、J3、J4、 K1及常规区所有BL1 后浇带进行混凝土灌注,施工从两端向单元段中心部位相向对称进行。钢筋连接与混凝土灌注工序不出现间隔时间。所有混凝土灌注施工24 小时间内完成。后浇带端头模板推荐采用钢模,专门加工制做,模板固定采用特制钢夹(可调节长度的),钢夹横跨底座板(宽度),通过调节装置拧紧并固定端模。
⑤ BL2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常规区中的BL2与BL1混凝土同步浇筑施工。既有临时端刺中的剩余BL2混凝土于单元段钢筋连接完成10 天后进行。两既有临时端刺BL2混凝土宜对称灌注施工,当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