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16:59:40] 来源:http://www.tmgc8.com 工程技术 阅读:3635次
养护为了获得质量良好的混凝土,混凝土成型后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养护。
养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水泥水化过程能正常进行,包括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水泥水化只能在为水填充的毛细管内发生,因此,必须创造条件防止水分由毛细管中蒸发失去,而且,在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水泥凝胶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大量自由水变为表面吸附水。这时,如果不让水分进入水泥石,则供水化反应的水就会越来越少,在水灰比小于0.5的情况下会出现自干现象,使水泥水化不能继续进行。因此,在养护期内必须保持混凝土的饱水状态,或者接近于这个状态。只有在饱水状态下,水泥水化速度才是最大的。
要使混凝土达到所要求的强度并不需要所有水泥都水化,因为在工程上很少能达到这样的强度。混凝土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水泥石中的胶空比。混凝土在浇筑后水分的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引起混凝土表面空气湿度变化的风度。混凝土和周围空气的温差,也会影响失水。例如,在白天饱水的混凝土在温度低的晚上会失水;寒冷气候中浇筑的混凝土,即使在饱和空气中,也会失水。急速的初期水化反应会导致水化物的不均匀分布。水化物稠密程度低的区域成为水泥石中的薄弱点,从而降低整体的强度;水化物程度高的区域包裹在水泥粒子的周围,防碍水化反应的继续进行,从而减少水化物的量。在养护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水化缓慢,具有充分的扩散时间,从而使水化物得以在水泥石中均匀分布。Klieger指出:在混凝土早期养护时期,存在着一个最佳养护温度,在此情况下混凝土在某一龄期时的强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