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17:00:46] 来源:http://www.tmgc8.com 工程管理 阅读:3464次
安全是天,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去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国家加快了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施工企业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机械设备是企业开展生产活动,创造经济效益的工具,随着机械化施工程度的提高,由于安全管理方面的种种原因以及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机械设备安全事故发生率进一步增大,轻则发生机械损坏或报废,重则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直接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如何避免大规模机械化施工可能出现的安全危机高发?结合我公司实际,本文拟对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面临的难点及对策做一粗浅论述。
1.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几个难点问题
1.1、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管理工作逐步弱化。首先在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1.2、机械设备的飞速发展与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紧张
伴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机械设备操作人员需求量也随之增大,现有的操作人员已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为此引进较多合同工,他们本身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且安全知识和意识淡薄,由于施工任务繁重,许多人员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培训或者培训不够就上岗,岗前培训流于形式。由于机械设备相关基本知识不足,操作人员就不能很好使用设备,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就会发生安全事故。
1.3工期紧,任务繁重,设备超重使用,轻保养。
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是业主对施工企业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施工企业为了抢工期,完成任务,工程一开工就开始抢攻大干,同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施工成本,施工企业可能投入的施工机械数量不足,利用机械设备的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来完成施工任务;另一方面对设备只注重使用,而对其维护保养工作不闻不问,只要设备还能够运行,就安排干活,操作人员加班工作,根本没有时间保养设备,机械设备缺少日常最基本的保养,经常“带病”运转,等出现问题实在运转不了的时候,就得进行大修或者项修,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状况与使用寿命,而且增加了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性。
1.4、对国家强制要求进行安全检验的特种设备不进行检验。很多施工单位(尤其在偏远山区施工的)在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之前,老是觉得花钱去搞设备检测是“投入没有产出”的行为,不愿意去花这个“冤枉钱”,觉得只要加强点管理,再加上工期短,一两年就完工了,认为不会发生事故,所以对现场的起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不进行安全检验。
1.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恶劣,也会使机械设备技术性能降低,引发安全事故的一项主要原因。
2.解决措施
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点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应贯穿在机械设备的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中。针对以上几个难点问题,结合公司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严格执行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如下几点解决措施:
2.1、正确选型,合理购置、调配。在安排施工生产任务时,就要使工程项目与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相适应。首先,应按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依据工程量的大小、工期,决定所需设备规格型号、数量,编制适合该项目的机械使用计划和编排施工机械进出场的时间计划,做好施工设备总量、进度控制。
其次,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应本着“先调剂,后经租”的原则,先将企业内部的闲置设备充分利用,不足部分和缺口设备通过新购或者外部租用。设备选型应按实际工程数量、施工条件、技术力量、及所需动力配置使之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对现有设备,保证其完整和安全。新购置设备之前,应对厂家的信誉度、产品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进行全面了解和评定,择优购置。对要求租用的设备应选择整机性能好,效率高,租费合理。
2.2、建立机械技术责任制。从安全管理机械的实际出发,机械故障和其他事故的预防都应落实在技术责任制中。在机械设备管、用、养、修的各个环节中,机械技术人员都要具备专业机知识(机械、液压、电气等)和管理知识,如果在技术指挥系统中没有机械技术人员的参与,必然影响机械效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施工进度。所以在施工企业中,要建立机械技术责任制,由各级机械技术人员承担,在施工过程中各级机械技术人员应参加以下工作:
(1)审定机械施工方案的技术措施,组织机械化施工;
(2)负责机械革新、改造方案的技术鉴定;
(3)组织新机械的技术试验和技术交底;
(4)负责检查机械各项技术规定的执行情况,对不合理使用机械设备的行为,有权制止并加以纠正;
(5)负责机械的安全技术工作,主持机械事故的分析和处理;
2.3、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的相关制度。
2.3.1、“三定”制度
定人、定机、定岗位的“三定”制度,就是把人和机的关系固定下来,把机械使用、保养和维护等各个环节都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做到台台设备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三定”制度有利于操作人员熟悉情况,加强其责任感,便于对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
2.3.2、机械操作证制度
实行技术考核和操作证制度,是为了正确使用机械,加强机械使用责任制,有效防止非驾驶操作人员或不熟练人员乱开机械,减少机械的损坏,确保人身和机械安全,提高生产效率。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正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3.3、机械交接班制度
为了使机械设备在多班作业或多人轮班作业时,能互相了解情况,进行机械技术状况交底,分清责任,防止机械损坏和附件丢失,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连续,必须建立交接班制度。机械设备交接班时,双方都要全面检查,做到项目不漏、交接清楚,由交接双方填写交接班纪录,接方核对验收相符后,交方才能下班。交接班记录也可作为查找分析事故原因,日常考核操作人员的依据。+
2.3.4、机械验收制度
机械验收制度是安全管理的第一关,对新进场的机械设备必须进行检查验收,一要是否满足施工需要,二要对其安全性能及技术状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设备技术状况不良,存在安全隐患,就得采取措施,或者及时退还或者组织进行修理,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发生事故的概率。
2.3.5、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制
在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设备操作人员要做到“三懂四会”(懂构造、懂原理、懂性能、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要加强日常维护与保养,发现故障及时修理。
2.3.6、机械设备更新报废制度。
对已达规定的使用年限,或技术性能落后,经济效益差,故障率高,安全性能低的机械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步骤的进行更新。因长期使用或因事故原因而造成的严重损坏,主要性能严重劣化,不能够满足生产要求,或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健康,进行改造又不经济的机械设备必须报废。
2.4、强化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对机械的操作和维修人员,不仅要对其进行安全技术理论方面的培训,还要确保其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落到实处,重点是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和预防事故发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设备危险性意识和处理事故的能力,有效控制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2.4、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我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使用单位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并经过安全检验。施工企业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应当要办理注册登记,并通过安全检验;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作业知识和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结束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记录清晰、有人操作、有人监督、奖惩分明,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并注重强化机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使用、维护、保养严格按规程办事;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