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大薸、葑草、浮萍
浮叶
睡莲、萍蓬草、荇菜、莼菜
沉水
菹草、苦草、金鱼藻、虎尾藻
5.7.1 水域部分植物种植必须按照设计定位 5.7护坡植物种植与维护
5.7.1 水域部分植物种植必须按照设计定位图放样,布置安装水下种植装置、填充基质和播种繁殖体或苗木;水生植物的种植深度应遵循其生态生物学特性,在施工整个过程中应注意保水保湿;种植后要预防植株倒伏。 5.7.2 边坡部分植物种植应与护岸建设同时进行,并根据护岸类型、水位变化等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按设计定位图铺设种植床或挖掘合适的种植穴;做好临时保护措施,控制扬尘和水土冲刷。
5.7.3 陆域部分植物种植应根据设计定位图挖掘合适种植穴,避开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为防止表层水土的流失,应及时进行表层覆盖。
5.7.4 对河道绿化中新引入的国内外其它地区的植物种类或品种,必须监测其生态生物学习性,确保其生长繁殖的安全性。
5.7.5 河道绿化养护宜要按照‘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要求,开春及时播种水生植物,入夏经常进行管理,秋冬及时清理枯死、倒伏的水生植物,保护根、茎安全越冬。
5.7.6 定期检查河道种植床、生物浮岛的完整性,发现破损应及时修缮或更换;对繁殖较快的植物,必须采用适当措施控制其数量,以免因植物体扩散影响正常航运及排水泻洪的功能。
6、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
6.1 基本规定
6.1.1 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主要包括确立评价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指标定性和定量化、选择评价方法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检验。
6.1.2 城市河道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工作的重点是评价指标的确定和指标值的获取。
6.1.3 应全面、准确的把握生态护坡的基本内涵,对生态护坡的基本功能、护坡材料、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6.1.4 根据不同地区评价的地域差异性和不同时间的尺度差异性,可对评价内容进行局部调整。
6.1.5 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工作流程如图6-1所示。
6.1.6 加强对生态护坡工程的跟踪监测或工程分析,以获得准确合理的评价指标量化数据。
6.1.7 若采用评价软件进行评价,则应选择技术成熟的软件,并及时对其进行改进,以便适应新问题。
6.1.8 城市河道生态护坡及景观的实地考察。包括收集专家和非专家对评价对象的评价意见、护坡类型的记录工作等。
6.1.9 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见6.4和6.6部分。
6.1.10 定性指标需要进行指标的调查,调查可以通过专家或公众打分、设计问卷等形式进行;定量指标需按公式进行计算。
6.1.11 权重的计算可以采用Expert Choice 软件进行计算。Expert Choice是建构在AHP理论上的软件,它容易操作的图形化界面让使用者易于上手。因为判断的层次标准都表现在软件的层次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上,决策者可结合评价对象的层次做出重要的判断。软件计算结果简单易懂,是一款应用较为普及的评价软件。
6.1.12 给出评价结果及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指导实践。
6.2 指标体系
6.2.1 应结合合肥市河流生态护坡实际情况,征求专家意见,构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并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6.2.2 应按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相关标准或规范,确定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指标标准,拟定合肥市河道生态护坡指标体系的标准值。
6.2.3 通过对所研究的生态护坡进行综合调查,结合其历史及现状,为评价指标赋予确定的特征值。
6.2.4 合肥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即护坡类型及材料 (B1)、护坡稳定性(B2)、功能评价(B3)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B4);其中B1又分材料可取程度C1、施工难易程度C2;B2又分结构稳定性C3、生态稳定性C4;B3又分基本水利功能C5、生态功能C6、景观美学功能C7;B4又分工程造价费用C8、管理维护费用C9、社会公众认可度C10二级指标。此指标体系涵盖面广、考虑周全,可以作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的评价指标体系。
6.3 评价指标含义
6.3.1 材料可取程度—主要反映出护坡材料的来源、丰富程度、制取、施工运输等情况。
6.3.2 材料环保性—指材料本身是否具有环保性能,因为所选用的护坡材料本身可以直接反映出生态环保效果。
6.3.3 施工难易程度—指护坡施工工艺是否简单方便,是否便于工人施工。
6.3.4 类型适宜性—指护坡类型的选择是否适合当地地形条件,是否满足施工条件等。
6.3.5 抗剪强度 —根据剪切应力的大小,研究人员可以针对流失坡段选择合适的生态护坡技术与方法。
6.3.6 孔隙比e—目前国内外在制作绿化混凝土时,以孔隙率作为衡量植物能否生长的指标。生态护坡的护坡材料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则透水性好;反之透水性不好。
6.3.7 渗透系数k—渗透系数是衡量渗透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6.3.8 边坡系数m—边坡系数是衡量岸坡形态的主要指标,与造景要求有直接关系,其大小应根据土的种类或护面情况综合而定。
6.3.9 水土流失程度—根据水土流失量B=MS(M为坡面土壤侵蚀模数;S为影响面积),取相应的模数M,直接以被扰动岸坡土地面积作为计算值。
6.3.10 河道冲淤状况变化率—河道冲淤状况变化率是指当前河道泥沙冲淤量与多年平均(或天然状况下)的泥沙冲淤量的比值,它表示河道的冲淤变形和稳定状况。
6.3.11 调节径流能力指数—调节径流能力指数用河流上中下游现有的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调节库容与河流多年平均的径流总量的比值来表示。
6.3.12 物种多样性H—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包括数目众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6.3.13 本地物种比例p—在护坡评价中,不能单独考虑物种多样性,因为盲目地扩大物种多样性,有可能某些外来物种并不适应当地环境,还有可能带来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后果。
6.3.14 群落结构—反映护坡中各物种配置及结构合理程度,有水平空间配置和垂直空间配置之分。
6.3.15 河岸水土流失程度—河岸水土流失程度是考核区域内发生冲淋沟河岸长度与河岸总长度之比,它是衡量河岸由于雨水冲蚀程度的指标。
6.3.16 河道水含沙量—河道水含沙量又称固体径流。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数量,计量单位为kg/m3,它是衡量由于水土流失使河水含沙量增加程度的指标。
6.3.17 稳定安全系数Fs—指抗滑力与滑动力之比。
6.3.18 硬质岸坡比率—该区域内采用硬质护坡材料的护岸长度与护岸总长度之比。通过实际调查获取资料。
6.3.19 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是指植被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通过调查现有河道植被情况获取相关资料。
6.3.20 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指数是溪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常用指标之一。
6.3.21 浊度—它是衡量河水浑浊程度的指标,浊度应符合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中城市绿化用水水质。可用浊度仪测定获取相关资料。
6.3.22 教育文化价值指数—教育文化价值指数主要体现在对文明、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上,属于定性指标。
6.3.23 休闲娱乐价值指数—休闲娱乐价值指数是指河流实际径流量和适宜于娱乐活动的最佳径流量的比值来表示。
6.3.24 公众对环境满意率(S)—公众对环境满意率是指对景观满意人数与被调查人数之比。通过调查河流周边的居民和游人获取数据,体现公众对河流生态护坡的满意程度。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居民满意人数/调查总人数。
6.3.25 单位河道管理经费—单位河道管理经费是该城市应用于河道管理经费与全市河道长度之比,它是衡量河道管理经费落实程度的指标。
6.4 评价方法
6.4.1 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宜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主成分分析法或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在数据计算时,模糊综合评价法部分计算设计到层次分析计算,因此宜采用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
6.4.2 层次分析法(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指标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其基本原理包括:①层次结构的建立;②判断矩阵的构造;③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④层次总排序。
6.4.2.1 层次结构的建立。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涉及到很多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根据生态护坡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6.4.2.2 判断矩阵的构造。本着客观实际的原则,进行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因素两两相对重要性的比较,比较通过数值1~9来量化,数值越大,对上一级层次的重要性越大。
6.4.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一般采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法进行,为计算简便,可以利用专业计算软件(如Matlab等)计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合肥地区膨胀土路基处理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