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生态混凝土表面必须足够粗糙,,便于植物的繁衍生长。
3.2.2 具体设计技术要求
3.2.2.1原材料要求
生态混凝土由水泥、粗骨料和水拌制而成,可以掺加一定量的混合材料。
1水泥可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系列的各种水泥,宜采用掺加较多混合材料料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质水泥和复合水泥等。水泥的技术性质应满足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的要求。
2 粗骨料可采用普通混凝土骨料、轻骨料等。还可以采用再生骨料。
3 建筑物拆除后将废弃物分类、筛选、破碎、分级、清洗并按国家标准对骨料级配进行调而得到的混凝土骨料称为再生骨料。采用再生骨料配制生态混凝土的生态效益更高。
4 生态混凝土孔隙的直径与粗骨料粒径有关。粗骨料粒径大于13.2mm时,可满足草本类细根进人孔隙,因此,对于草本类植被的生长是充分的。最小粗骨料粒径小于13mm时,混凝土孔隙直径变小,粗的植物根系难以进人绿化混凝土内部。粗骨料粒径宜大于13.2mm(方孔筛)。
5 在满足混凝土材料基本力学要求条件下,选用孔隙率较高的混凝土护坡材料,可提高护坡材料对水质净化作用的程度草皮发育更充分,草皮的糙率值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
6 混合材料可采用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以节约水泥,也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碱度,对配制混凝土有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意义。
7 粉煤灰等混合材料的技术性质应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生态混凝土对强度要求不高,可用较低品质的粉煤灰。但粉煤灰等混合材料应对环境无副作用。
3.2.2.2生态混凝土技术指标
1 孔隙率
孔隙率大小和连通状态是实现生态功能的关键指标。水、空气和植物根系可自由地通过连续的孔隙,进人或贯通多孔混凝土,使植物生长繁茂,形成绿色的覆盖,确保生物赖以生息的空间,促进泥沙堆积,修复自然生态。在骨料粒径为25~40 mm时,孔隙率一般为20%~40%。
2 强度
生态混凝土强度和孔隙率呈反比关系,因此,需要考虑两者关系确定结构标准。通常强度要求在3.5~10MPa。一般抗压强度为8-l0MPa,并确保孔隙率不低于25%。
3 碱度
一般混凝土的碱度高(pH值在10.5以上),影响植物的生长。考虑到生物适应性,生态混凝土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降低碱度。常见观赏性植物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见表3.1,pH为7~7.5时,适宜多数生物生长。
表3.1 常见观赏性植物适宜的pH 值
名称
适应pH 值范围
最适pH 值范围
黑麦草属
5.2~8.2
6.0~7.0
紫羊茅
5.2~7.5
5.5~7.0
白三叶
4.5~8.0
6.0~6.5
狗牙根
5.0~7.0
5.0~7.0
3.3 护坡材料与水环境关系
3.3.1 护坡材料释放碱度对种植植物的影响
3.3.1.1 混凝土护坡材料在环境中释放碱度的强弱对种植植物有影响。为保证植物的成活率,护坡材料应进行 实验后,再决定植物播种时间。
表3.2 护坡材料浸水后释放碱性程度的分类
碱性程度
护坡材料 值
对种植植物的影响
弱碱性
<9.5
覆土后可以种植植物
较强碱性
9.5 — 10.5
对一般耐碱性植物影响较小, 覆土后可以种植耐碱性植物;对不耐碱性的植物种类必须通过试验确定种植方式和种植时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合肥地区膨胀土路基处理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