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碱性
>11
对植物有伤害,需进行碱度释放处理后,再种植植物。
3.3.1.2护坡材料浸水实验测定 方法按照生态护坡指南附录一第1.1~1.3条进行。
3.3.2 环境水对护坡材料的侵蚀性影响
3.3.2.1某些环境水对混凝土护坡材料可能会产生一定侵蚀性作用。环境水对混凝土材料侵蚀作用程度参见表3.3。
表3.3 环境水对混凝土材料的侵蚀性作用程度
项目
无侵蚀性
弱侵蚀性
强侵蚀性
极强侵蚀性
pH值
>6.5
6.5-5.5
5.5-4.5
<4.5
侵蚀性CO2/mg/L
<15
15-30
30-60
>60
NH4/mg/L
<15
15-30
30-60
>60
总硬度(d。)
>3
3-0
3.3.2.2 当环境水对混凝土护坡材料可能产生侵蚀性作用时,确定护坡材料种类应适当考虑优先选择耐侵蚀性混凝土护坡材料。
3.3.2.3 普通天然水体如,河水、湖水等含有一些氧化钙(CaO),具有一定硬度,对混凝土材料中Ca(OH)2的溶解作用很小。但纯水或雨水、冰雪融化的软水对混凝土有一定侵蚀作用。
3.3.3护坡材料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3.3.3.1 混凝土护坡材料对环境水质有一定改善和净化作用。在满足混凝土材料基本力学要求条件下,选用孔隙率较高的混凝土护坡材料,可提高护坡材料对水质净化作用的程度。
3.3.3.2衡量护坡材料对河水的净水程度,可采用“污染物去除质量(W)”、“污染物-面积负荷率(F污染物)” 和“污染物去除率(η污染物)”等指标。
1 污染物去除质量按下式计算:
W= F污染物×A/1000 (3-1)
式中,W——河水流经生态护坡河段后,河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质量,单位:污染物kg/d;F污染物——污染物-面积负荷率,单位:g污染物/(m2•d);A——河水在流经生态护坡河段时,河水与河道中生态护坡材料接触的面积,单位:m2。
2 污染物-面积负荷率计算方法
3 污染物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4 一个实验周期中护坡材料的污染物净去除率(η净)计算方法
5 在选择护坡材料时,根据护坡材料对污染物去除率和护坡材料的“污染物-面积负荷率”等指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护坡材料种类。护坡材料对污染物去除率越高,面积负荷率值越大,单位面积护坡材料净化水质作用能力越强。
3.3.3.3各种护坡材料的“污染物净去除率”和“污染物-面积负荷率”应按照生态护坡指南附录2第2.1~2.4条实验方法确定。
4、护坡型式及选择
4.1 基本规定
4.1.1 生态护坡设计的形式应遵循满足河道功能、坡体安全稳定、结构适应耐久、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则。
4.1.2 生态护坡的坡体安全稳定符合现行规范的相关安全稳定的要求。
4.1.3 生态护坡的结构形式应满足现行规范工程结构使用年限的要求。
4.1.4 生态护坡应就地取材、利于施工和维修。对不同河段或同一坡面不同部位可选用不同的护坡形式。
4.1.5 临水侧护坡的形式应根据风浪大小、近坡面水流、坡后土质等情况,结合护坡的等级确定。通航河流船行波作用较强烈的河段,护坡设计应考虑其作用和影响。
背水侧护坡的形式应根据当地的暴雨强度、浪高要求,并结合护坡高度和土质情况确定。
4.1.6 挡墙和护坡均应该设置基座,挡墙处基座埋深不宜小于0.5m,能够满足挡墙和护坡的安全要求。
4.1.7 坡面高度大于4m后,宜设置排水设施。坡面竖向排水沟可每隔50~100m设置一条,并应与平行河堤走向的排水沟相连通。
4.1.8 护坡生态防护的设计形式与使用措施,应具有对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宜遵循、符合和满足物质交换原则、水土连续原则、植物生长及多样性原则。
1 交换原则:组成体系具有满足如水、气等能量与物质不断流动、交换的型式。
2 连续原则:坡面防护组成不得隔断坡面土层深度信息联系的原则,满足坡面植物存活、发育、生长的自然条件。
3 多样性原则:坡面生成结构满足多样性植物相对调节、生长的环境,使得组成体系具有一定的自动适应、相调节的生物生存与生长环境。
4.2 生态护坡与生态护坡的基本形式
4.2.1生态护坡有自然护岸、人工护岸和生态护岸三种基本形式。
1 自然型生态护岸形式为河道天然(自然)形成的驳岸防护体系。
2 人工护岸形式是按河道防洪排水、灌溉输水、航运交通、水生养殖等功能而进行工程需要建设相结合的各类护岸防护形式。
3 生态护岸形式是按自然驳岸形式和人工护岸功能体系、实现生态功能的无缝融合、“天人合一”的统一形式。
4.2.2 生态护坡的生态功能表现在具有实现水土保持、物质交换、环境空间等三方面的具体实施措施。
4.2.3 组合形式的生态护坡的基本形式可有直立(挡土墙)、坡形、多极、平台及相互组合并与景观相结合的具体型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合肥地区膨胀土路基处理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