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17:00:46] 来源:http://www.tmgc8.com 桥梁工程 阅读:3631次
(图5表示铺设深度与相对局部冲刷深度关系的最新试验数据)
试验结果显示的主控趋势为:较深的铺设层,对局部冲刷具有较大的保护性。在活动河床条件下,由河床形态变化造成的不稳定性,加剧了在清水条件下经受的剪力、簸和边缘破坏。深度铺设使石层不受河床构造变化造成的淘槽,并降低石料的剪应力。簸成为桥墩表面的主要破坏机理。
4.考虑到铺设深度的抛石尺寸公式Lanchlan(1999)分析了桥墩处达到最小冲刷深度所需抛石尺寸的各种影响因素。
在目前的研究中,KD,Ks,Kα的影响不进行研究,抛石的平均面积和层厚度的4D和2D50保持不变。引用的关系式与许多前期开发的桥墩防护公式相似。
首先,考虑河床面铺设抛石层。任何预测公式的难点在于定义破坏条件。过去的实践经验通常是依抛石的尺寸排列,这样在设计水流速度下不发生河床物质的移动。这一保守的方法有可能使石料尺寸过大。目前的研究已经看出,围桥墩在床面铺设抛石层可以提供各种角度的保护,甚至是在受到扰动的情况下。
(图6床面铺设抛石层的试验结果比较)
在试验过程中,对特定水流速度下,每种石料尺寸的局部冲刷深度都做了记录。记录情况还不是临界破坏条件的直接数据。要得到临界破坏条件,在试验中当未受保护的最大冲刷深度<20%时,抛石性能认为是合适的。超过这个数据的冲刷深度视为破坏。图6示出的数据,表示石料尺寸所需的具有80%的局部冲刷保护作用。(图6为床面铺设抛石层。)
图6还可将这些数据点与彼得森(1974),Parola(1991,1993),克罗得(1997)以及Chiew和Lim(2000)的先期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这些研究的试验条件示于表3,与目前的研究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前期研究具有不同的破坏定义,通常用于指导在某特定条件下,对抛石尺寸的破坏进行界定。逐渐增大水的流速,直到破坏发生。一般间隔时间很短。在Chiew和Lim的数据中仅有dr/dsmax小于20%。表3还介绍了各种不同形状桥墩的情况。可以看到,在Parola(1993)一项中的A、B、C表示用不同桥墩形式和/或河床条件进行的试验。
目前的研究数据资料提供了比早期研究较大的临界石料尺寸。在Quazi和彼得森(1974)进行的早期研究中,采用了一种固定式槽床。如已经提到的,在大部分活动河床情况中,河床形式的不稳定是最显著的破坏机理。研究数据也显示了石料临界尺寸的突然增加,F>0.5。这和突然增加的情况在目前的研究数据中没有见到。在Croud(1997)的研究中,设备的流量限值不允许完全限定抛石的临界流速。
根据这个资料,可以得出结论,目前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相对流速最小的临界石料尺寸。
当没有充足的数据确定KsKα和KD时,将它们看成一个适度的整体。正如Fotherby和Ruff(1999)的研究,已示出KD是一个特征参数,特别是当抛石直径接近桥墩大时。初期试验中不同抛石层的平均值和厚度值指出,一个4D的平均面积和2D50的厚度具有很好的性能,因此,Kc和Kt两项也就省略了。
这项研究数据现在用于估算Kr。每种水流所需的抛石尺寸Froude数值可以看作随增加的铺设深度而减小。试验数据示出了应用的各种抛石尺寸和流速,以及破坏临界dr/dsmax<20%。图7中还包括得出的各深度铺设层公式。www.tmgc8.com
试验研究的临界条件和桥墩形式:水流速增加,直到相对冲刷深度dr/dsmax=1.0。当水流强度增加时,抛石层不重新集合,仅在dr/dsmax小于0.3时的数据已包括在内。采用圆形桥墩。Croad(1997)临界条件被认为是抛石层完全崩解时。以圆柱形,矩形和板形桥墩试验。Quazi和Peterson稳定的河床条件下,破坏定义为在单颗粒或多颗粒从桥墩铺设层的前半部分移走时,发生破坏。采用园—鼻形桥墩试验。Parola(1991,1993)抛石设置3层,中间层涂成荧光橙色。破坏定义为橙色石的破坏,30分钟内没有移走。均匀等级抛石料放置在矩形桥墩固定的局部冲刷孔处;1993(A):将抛石堆设在围矩形桥墩的河床表面;1993(B):将抛石放置在固定好,预先设置的矩形桥墩周围的冲刷孔处;1993(C):将抛石放置在园形桥墩周围的河床表面。
(图7将抛石层铺设在沉积河床不同深度的最适合的公式)
公式(3)与同类型公式的比较示于图8。这些公式都表示了床面铺设抛石,因此,Kr不包括在内。显著的不同在于线的曲度,即指数F。较低Floude数时的抛石尺寸一般大于那些由过去的公式估测的数值。在Floude数值范围内的上端,尺寸估测与Richardson和Davis(1995),以及Parola(1995)提出的公式相似。
(图8各种抛石体尺寸预估公式与公式(3)的比较)
图8还示出抛石尺寸预测公式的广泛的使用范围。示于图8的所有公式,除了目前的研究以外,是以石料稳定性理论或通过清水试验取得的经验性公式为依据。另外,试验研究中破坏定义的变化范围很大。目前的以及Richardson(1995)的研究公式建议在测定桥墩抛石体的尺寸时使用。
5.结论
1.由于河床构造的发展经过桥墩造成的抛石层保护桥墩的不稳定性是在活动河床条件下最主要的破坏模式。其次是边缘、剪切、簸。
2.抛石下沉到河床沉积物中,借助河床构造的通道,经过桥墩,最终停留在河槽的一个位置上。石料为层状下沉,因此,仍然可以对桥墩起到保护作用。
3.在活动河床条件下,相对的石料尺寸范围内,局部冲刷深度随相对水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dr/dsmax=1.0。这与Chiew和Lim(2000)的研究相一致。可以预料,如果水流速度显著增加,剩余的数据也将呈现这个趋势。
4.抛石铺设在河床沉积物表面以下,不易受到河床构造变化造成的不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于保护桥墩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5.在活动河床条件下,较大的石料尺寸在已知的水流速度下,具有较大的冲刷保护作用。预测可提供局部冲刷保护适当的石料尺寸是可以做到的。
6.将公式3与早期抛石尺寸预测公式进行比较看出,对一定范围内的水流条件下,现有公式提供了所需的、较适宜的石料尺寸估算,并与Richerdson和Davis(1995)的预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