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16:59:40] 来源:http://www.tmgc8.com 安全文明 阅读:3723次
一、2008年北京奥运建设宜从认识安全减灾市情开始
2001年7月13日迄今,“北京赢了”几乎出现在所有中国的报纸上、电视里、广播中。人们用这句话,来表达所有中国人的喜悦、自豪。当我们沉浸在欢乐中的时候,也应该冷静考虑如何来把握奥运经济。从表面上看来,举力奥运会本身,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商机。经赛场馆的修建,信息技术的运用,房地产市需求的增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很快就能列出一长串这样的名单,这每一份名单的背后,似乎有很多的财富等着人们去挖掘。从此种意义上讲似乎本论题与奥运建设不合拍。笔者在如下将作出论证,北京奥运建设是京城从未涉及过的重大系统工程,无论从规模及投资都是前无仅有的,切不可盲目投入,要按照自然规律、建设规律办事,即要强调工程建设的科学决策的可靠怀。事实上,北京市科协于2000年9月举办“面向2049年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研讨,市领导及各方专家在展望北京美好前景同时,都强调北京要关注负面效应,尤其要研究安全保障能力提高问题,防灾减灾(自然与人为)将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左右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同时近日报道?quot;大北京“的重要区域规划研究也说明北京在2008年之前抓减灾建设,并不仅仅由北京重要的致灾北京背景决定的,也有助于奥运建设的实践,有助于一个高度文明的大都市。
1、北京历史上的灾情不容忽视
(1)元代大都地区的自然灾害:元代自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致国号为“元”至元亡的98年间,共有52个年份在大都地区发生轻重不同的水灾,水为年份占元代总年份的53%;而旱灾占23个年份,为总年份的24%;地震年份约占18%。
(2)明代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明之有国,长达276年。
自然灾害有三大特点:
其一,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率高,在明朝的276年中,水灾为116年即平均2.5年1次水患;旱灾年份160个即3年2旱,总体讲风调雨顺年份很少;
其二,灾害分布地域广,密度大。如在明北京地区,一旦有洪灾害发生,所殃及地域往往是该地区的大都乃至全部;此外发生破坏性大震之年也不在少数;
其三,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性和明朝同时发生两种以上灾害的年份有192个,约占全部有灾之年的80%以上。
(3)清代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清(1644-1911)之有国,长达268年,经历了十帝十朝。
其灾害特点,延续了明代灾情外,还表现了突出的地域性好就境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的总的次数,通州居首位,其次是宛平、京师(北京地区)、大兴、密云、昌平、延庆、顺义、良乡等州县。京师是皇帝起居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稍有灾异即引起高度重视。历史的启迪必不可少,因为无论是制订减灾规划,还是建立城市总体防灾体系,都可以以史为鉴。
2、2008年前后北京城市减灾的最大危险源分析
(1)地震危险性性分析:
地震灾害是北京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这一。北京属于华北地震带,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北京均属中国六大古都中多地震的地区。20世纪以来,北京周围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三次,即: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和宁河7.1级地震,它们都给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据1999-2000年中国科协减灾白皮书专家组提供的预测报告21世纪初中期北京地区不排除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性。据我们多年从事的北京城市灾害区划及灾害风险分析,若北京发生一次震中在通县或西郊(历史上发生过)6级左右破坏性地震,城市不仅人员伤亡惨重(估计超过1995年元月十七日日本阪神大震死亡5500人),每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将在数十亿人民币以上。
(2)城市工业化事故及灾害:
城市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事故不少。居民燃气用户爆燃致死致伤,生产装置爆炸起火事故都时有发生,特别是1997年连续发生三起严重事件,足以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5月15日首钢精苯车间三个苯罐起火;6月27日东方化工厂油品罐特大爆炸火灾;7月14日北京化工厂油车爆燃事故)。
按照国家关于“消防车应在接警后五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的标准规定,北京市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全市消防队站数在2000年应达到87个,2010年达到147个。而目前实际情况是只有40个,其中有4个是建在山上的山林消防队,二环路内只有6个,比建国初期还少两个,同时消防队伍的装备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讲,反映出大城市防备灾害之差距。对城市生命线系统,应系统完善并加强防灾能力建设。防灾救援是一项“为纳税人服务”的社会公共事业,在全世界各国都是这亲的,政府每年从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为社会救援队伍免费为社会服务。当前应予以关注城市系统的救援任务。事实上,城市生命线特别应包括交通事故、通讯事故及供电可靠性问题。
(3)沙尘暴与生态安全状况。
北京地处东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冷空气,通过古北口、南口等山区狭谷长驱直入,侵入北京、风沙速慢、遮天蔽日,沙尘暴次数及“强度”明显增加,已成为威胁京城生态环境状况的严重致灾因子。
二、2008年北京奥运建设的三大理念的安全减灾科学内涵
1、安全减灾与“科技奥运” 所谓科技奥运,就是要在奥运场馆设计中注入高科技的内容,如数字化宽带网络通讯、无线传递、电子信息技术和其它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奥运比赛场馆更具现代化。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技术将在奥运场馆的设计中被广泛采用。除此以外,还将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推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节能、节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太阳能也要被广泛采用,新的结构体系,新型建材以及电子信息处理系统都要在场馆设计中得到体现,智能化技术也要溶入现代奥运场馆的设计之中。已经竣工奥体中心综合馆、工人体育场首都体育馆的场馆改造工程,为满足奥运比赛通讯传媒的要求,应用了闭路电视系统、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记者可以在记者席或新闻工作室通过互联网,直接把新闻传递到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或直接往本国通讯社传送图像。观众也可以通过大屏幕在赛场重温比赛瞬间精彩场面,体育官司员可采用先进的传媒手段了解比赛进程和整个工作状态,这些设施在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投入使用并发挥良好的作用。
奥林匹克公园赛后将成为北京最大的综合社区,其功能集商贸、办公,展览、体育、博览、休闲于一体,是21世纪初首都城市建设的标志。特别是奥林匹克公园紧邻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国务院要求把中关村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气氛浓郁、社会秩序良好的城市新区的情况下,奥林匹克公园的建成,将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互补互助格局,这对首都21世纪的持续发展具有亟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除此以外,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新建的可容纳8万名观众的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和国家网球中心,都是规模宏大、造型新颖。科技含量高的国家级的体育设施,加上新建和改扩建的其它场馆,奥运会后,又为京需百姓提供了许多新的全民健身运动以及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设备完善,完全符合奥要匹克比赛要求的大中型场馆,可为我国和北京市今后承办更多的国内外赛事提供新的高水平的硬件设施。从总体实力来看,拥有这笔财富,这是一次提升,是建设首都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的一个飞跃。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奥运建设及必须赋予的科技含义,有哪些科技减灾的思路呢?我以为至少有如下方面的问题是靠传统技术及规划方法本身是无法解决的。
其一,工程建设,尤其是超大规模建设如何实施安全评估,如何使规划设计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防灾减灾的思路及方针;
其二,虽然从工程建设讲有一系列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方法,但它却分属单一灾种的方面,没能体现综合减灾的大安全观,更缺少量化的风险科学指标值;
其三,北京奥运建设要改变北京的城市面貌,科技减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具体的抗震、气象、治理公害的技术方面上有突破,更在于决策科学化本身。所以,科技减灾要为城市规划,尤其是处理新与旧的建筑提供科学规划思路。
其四,无论从发展减灾还是备灾的视角出发,北京都面临彬其重要?quot;大灾“及其战略对策研究背景。灾害的突发性远远大于环境的危害,突发事件即酿成的危机往往是无法估量的,为此应对大灾的科学预案要许研究落实。
其五,大力发展北京防灾应急救援及减灾对策研究,力争在2008年前使北京防灾产业及救援技术及队伍有个根本改变,其目标即是建立在科学减灾基础上的水平及质量的全面提高。目前,北京地震、气象部门已抓紧研讨并制订以自身为中心的应急救援行动计划,将为北京城市防灾救援大规模行动树立示范。
2、安全减灾与“绿色奥运”
中国政府已向全世界承诺,到2008年要把一个开蓝、水清、地绿的新北京展现在世人面前。笔者认为,要足够认识北京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持续要素,现在仅仅在绿色上宣传奥运建设是不够的,至少说不是全面的,北京奥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应包括科学减灾。国际经验证明:忽视减灾的环境保护是不成立的,忽视减灾的绿色奥运也是片面的。为此建议,国家及北京市有关部门应尽快立项,利用过去大量工作的研究基础资料,开展2008年前后北京地区综合灾情及事故隐患的调研和趋势分析,不仅为奥运建设摸清“路障”,也为绿色奥运建设充实科学内涵。有专家指出,绿色奥运不仅需要形态结构的表象绿,还需要生态功能的确良内在绿及潜在绿。为此完善的“绿色奥运”要造就京城的蓝天工程、碧水工程、青山工程、绿城工程等。安全减灾对“绿色奥运”的最大补充严格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这种评估要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防灾篇为基础,编制并确立奥运建设的风险评估制度及队伍,并使之纳入建设程序中去,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的综合安全性。建议市规划委员会应率先组织此项工作并落实,如可展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调研,重点检查防灾减灾规范落实情况等。
3.安全减灾与“人文奥运”
刚刚卸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奥林匹克主义将是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于一个完整的结合。从场馆规划设计的”人文奥运“讲:旨在注重场馆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和交通便捷,融合并保护好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是世界名城,又是文化古都,从联合国所倡导的防灾减灾视角盾,北京的人文奥运主题建设就必须把传统文化保护提高到安全减灾的高度,不仅不应该一味地拆旧立新,还特别要为旧建筑的文化继承性作好深层次评估。我以为,2008年北京奥运的到来之时,切不能变成又一次传统文化建筑的”大破坏“。有人言:安全是人民之福,便我更认为,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奥运建设策略不仅对北京,也对全国各地建设具有指导性。北京人要缩小与人文奥运的差距,不能不补上安全文化教育这一课。
奥运会点燃了中国的热情和梦想,以至于很多人陶醉于其中。笔者却发现,不少国人尚没有真正理解申奥。奥运会不仅仅是一次运动会,奥运的精神体现在人文、科技等多主面,我们应该理解并传承奥运精神,将奥运精神发扬光大。如果说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信息传播等科技发展方面并非每个人能力不及,我们无法直接参与,那么做好环境卫生、爱护绿色植物、遵守社会公德等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确实应该做得很好了。笔者相信:2008年,只要真正努力,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举办第29届奥运会,将一次精彩纷呈的运动会奉献给世界,将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新貌展示给世界,将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介绍给世界。我以为,建设“人文奥运”的京城不是口叼,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外化,“寂灭中生机宛如,空幻里水天明媚”的内聚,在现代文明的转换性创造中,在改革开放的洗礼下,抖落传统的“糟粕尘垢”,愈显生机盎然,更加包容开放。华夏文明本就是凭籍包容开放而生意盎然的,所以有一种与世界优秀文明相新近相交往相渗透的亲合力量,同时也有对一切假恶丑的凛然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