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建设的安全减灾规划战略研究

[12-11 16:59:40]   来源:http://www.tmgc8.com  安全文明   阅读:3723

  北京的“人文奥运”建设,决不仅仅只是经济的,也不仅仅是投入一些高科技设备、发展一些高科技产业,让人们能买得起轿车、盖得楼房、手里拿着全球通、家里安上电脑。它必须应该有一种来自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管理制度、法律道德观念、文化艺术修养,乃至信念与人文精神的关照和积淀等多方面的支持。但只有人的整体素质和认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地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并营造一种文化环境、一种文化氛围,来提升人们的这种素质和认识。严格的说要从保护古建筑、抢救文化的高度来实践“人文奥运”建设,万不可以北京奥运为晃子,做出愧对祖先,破坏古都风貌的事。

  也必须提出,“奥运”三大理念:“绿色、科技、人文”是个有机体,重要的是通过2008年奥运使北京精神风貌让世界了解,也为世界文化留下北京的美好遗产,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后遗症,在这方面安全保障应置于第一位的。

  三、美国“9.11”事件再次为大都城市敲响防灾安全警钟

  9月11日突如其来的美国世贸中心“双子”大楼及其建筑群的毁灭,使号称“世界之窗”及“现代技术精华汇集”的纽约市标志性建设永远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恶梦。作为一个灾难性事件除了一系列政治、文化、社会性的启示外,作为城建科技工作者我以为还应多一层联想,即现代化城市建设要全面增强防害及应付突了其变危机的能力。

  其一、城市应关注综合减灾城市安全建设。

  虽然伴随着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撞机和爆炸事件,美国政府下令全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但出暴露出国家应急能力的脆弱性,说明现代人为灾害比自然灾害有更大的危险性。美国作为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担近年来地震、台风等灾发灾害除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外,人员伤亡极小,原因在于该国家高度重视来自自然的灾害侵袭。虽然在人为灾害中有技术灾害及环境灾害,但恐怖事件是升级人的人为灾害风险。为此从城市大安全观出发,城市上空防御能力的标志不仅应防、还应具备防空袭、防化学武器、防高技术战争的能力,不如此就不是高标准的防灾保障体系。

  其二、城市防灾呼唤建立城市灾害预警系统。虽然美国面对“9.11”事件,但他们有较完备的灾害预警及应急系统,但还应注意其特征是

  (1)监测、预报、警报应一体化,有利于整体应急;

  (2)政府要有专门灾害管理部门,从而使民间科研机构与市民参与意识融为一体如美国纽约州设有高水平的民防抗灾所;

  (3)抗灾部门、处置突出事件救险队行动一体化;

  (4)作为人防与防灾为一体的系统,要加强高技术条件下,纵深反空袭作战的要求即不仅能快速反应,还要具有较高的协同作战能力,平战兼容,预先布阵。从此种意义上讲,21世纪必须扩展城市安全防灾的新概念。

  其三、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对超高层建筑提高挑战。

  虽然超高层建设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其固的缺陷,使安全性成为全世界难题。由消防为例共风险性除电气发生灾害、吸烟不慎引起灾害、设备故障引发火灾外,其危害更表现在:火灾蔓延扩大其危险性、但人员流散的极端困难性、火灾扑救的高度艰难性等。如1974年巴西圣保罗焦码大厦火灾,死亡188人;1996年香港嘉利大厦起火持续21小时,死亡39人都成为惨痛之教训。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建设及北京大规模的中央商务区CBD建设,我信为必须要吸取海外在高楼巨夏发展中的教训,坚持在丰富多彩造型下的安全舒适的环境的目标追求。

  具体讲

  (1)要讲究城市总体安全布局并分析遭遇最大危机条件的可能性;

  (2)要研究安全疏散及耐火构造,如必须引入消防直升飞机从事求援;

  (3)要研究建设城市防灾公园的可能性必要性;

  (4)加大防排烟及报警灭火设备的水准。为此,该反思一下北京奥运建设如何对待超高层,如果建怎样建?如何落实安全第一的准则。

  其四、北京城市现代化及“安全奥运”建设应增加评估指标体系

  (1)城市灾害综合分区等级指标;

  (2)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价指标;

  (3)城市风灾危险性评价指标;

  (4)城市洪灾危险性评价指标;

  (5)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

  (6)城市大风时日及干燥指标;

  (7)地面没降危险性评价;

  (8)城市可保护区域的重要评价指标;

  (9)城市人口密度及经济密度指标;

  (10)城市建筑质量状态指标;

  (11)城市生命线系统评价指标;

  (12)城市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保障指标;

  (13)城市综合灾情预测预警能力指标;

  (14)城市工程性防灾措施指标;

  (15)城市非工程性防灾措施指标;

  (16)城市减灾立法及法规完善率指标;

  (17)城市求灾能力评价指标;

  (18)城市灾后恢复自救能力指标;

  (19)城市减灾与人均承保额指标;

  (20)城市综合减灾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政策指标;

  (21)城市社区及总体规划中的防灾减灾指标设置;

  参考文献

  [1]金磊编著城市灾害学原理气象出版社 1997年12月

  [2]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编面向2049年北京的城市发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3月

  [3] 金磊主编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

  [4]金磊主编中国城市灾害可持续发展战略广西科技出版社 2000年4月

  [5]金磊主编 “十五”期间北京市必须重视防灾减灾工作 北京社会科学杂志 2001年2期

  [6]金磊 北京——科技减灾与绿色奥运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 2001年第9期

  [7]王如松等 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  华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年2期

  [8]金磊 由美国世界贸易中心轰然倒下想到的 中华建筑报 2001年9月15日

  [9]金磊 奥运建设要有综合减灾观 人民日报 2001年8月20日

  [10]金磊 北京“奥运”建设,必须科学决策为先 北京市专家顾问团简报 2001年9月26日

上一页  [1] [2] 


标签:北京  战略  安全文明施工组织 - 安全文明
上一篇:砖砌体安全施工方案

《北京奥运建设的安全减灾规划战略研究》相关文章

建筑技术| 标准下载| 建筑工程| 房地产资料| 联系本站| 下载帮助| 网站地图

Copyright 土木工程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土木工程吧是在线分享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面资料的专业平台,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