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16:59:19] 来源:http://www.tmgc8.com 道桥工程 阅读:3960次
⑶基坑排水
采用汇水井法排水,开挖中抽水不得停止,抽水能力为渗水量的1.5~2.0倍,防止排出的水回流回渗。当施工便道需经过基顶边时,坑顶与便道之间设置1m宽的护道,并加强防护。
⑷基底检验
灌注砼前,对基坑进行隐蔽工程检查,检查基底平面位置、尺寸、标高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基底是否清洁,有无积水和杂物。
基坑检验方法按地基土质复杂(如溶洞、断层、软弱夹层、易溶岩等)及结构对地基有无特殊要求,可采用直观或触探方法,必要时钻探(钻深至少4m)取样做土工试验,或按设计的特殊要求进行荷载试验。
⑸基底处理
基底为非粘土或干土时,将其湿润。土质过湿时,需在基底设计标高下夯填一层15~20cm碎石层。基底面为岩石时,对基底加以湿润,铺一层2~3cm水泥砂浆,然后再浇注基础砼。
⑹灌注砼
砼采用分层连续浇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时观察砼不再下沉,表面泛浆,水平面有光泽时即可缓慢抽出振捣棒。浇注完毕后,及时安插接茬钢筋,并及时覆盖、洒水养护。
⑺回填养护
墩台浇筑出地面标高后,立即对基坑进行回填,回填采用小型压实机具分层夯实,同时做好基础砼养护。
⑻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技术措施
基坑开挖前按图纸认真复核基坑中心线、方向及高程。
针对地质情况和开挖深度定出开挖坡度及开挖范围,并做好地表防排水工作。
开挖岩石爆破要严格控制炮眼深度和装药量。炮眼深度硬岩不得超过0.4m,软质岩不得超过0.8m。装药深度不得超过炮眼深度的三分之一,采用火雷管爆破。
无水基坑底面比设计平面尺寸每边放宽不小于50cm,有水基坑底面每边放宽不小于80cm。
机械开挖至设计基底标高以上30cm时,由人工挖至设计标高。
基坑开挖安排在枯水和少雨季节施工。挖到设计标高后,经检验合格,立即灌注基础砼。
混凝土浇筑后,基坑周围用合格土及时回填,并分层夯实。
基坑排水采用汇水井法排水,抽水能力为渗水量的1.5倍~2.0倍。排出的水要防止回流回渗,用胶管或水槽引远。
扩大基础砼从坑顶经过溜槽进入坑内,插入式振动器捣固密实。砼基础与墩台身的接缝,周边要预埋直径不小于16mm的钢筋,埋入长度与露出长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0倍,间距不大于钢筋直径的20倍。基础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基础允许偏差
序号 | 项目 | 允许偏差(mm) |
1 | 基础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 | ±30 |
2 | 基础顶面高程 | ±20 |
3.1.2.2.墩台身施工
根据本桥墩台身的结构特点,桥台采用大块模板施工。空心高墩采用翻模施工,30m以下墩身采用支架法施工,提升采用缆索吊进行,设安全电梯供高墩施工人员上下。
3.1.2.2.1.翻模施工
⑴墩身模板
外模分上、下两节,每节高4.5m,接缝采用对接接头,模板制作精度如下:尺寸误差小于2mm,倾斜角偏差小于1.5mm,孔位误差小于1mm。为确保工程质量,在厂内统一加工。
模板用22#槽钢骨架与6mm钢板组焊成整体。施工过程中,三节模板交替轮番往上安装。内模采用组合钢模拼装,每节高度为1.5m,内外模间设带内纹的对拉螺栓,以便利于拆模和避免墩身砼内形成孔洞。墩身内腔每隔一定高度预设型钢作支撑梁,上面搭设门式脚手架作为装拆内模和浇筑砼工作平台之用。安装和拆卸模板,提升工作平台以及钢筋等物品的垂直运输均由缆索吊完成。
每块外模背面沿墩身上升方向焊接两条带孔钢轨,并使上、下节模板的钢轨对齐,工作平台利用插销固定在钢轨上。安装好上节外模后,可取下插销,利用缆索吊将平台沿钢轨向上滑升到上节固定。
⑵钢筋工艺
墩身钢筋连接采用挤压套管联接方法。竖向钢筋在高度上将其一半数量的接头错开一半,这样每节砼外露钢筋有高低两层。施工时,先在长钢筋上点焊一道箍筋,同时将钢筋调整到正确位置,然后以此为定位筋安装接长钢筋。
⑶拆模
在安装钢筋的同时,可以开始拆下面一节外模工作。拆模时用手拉葫芦将下面一节模板与上面一节模板上下挂紧,同时另设两条钢丝绳栓在上下节模板之间。拆除左右和上面的连接螺栓,下节模板脱落。
下节模板脱模后放松葫芦,使拆下的模板由钢丝绳挂在上节的模板上。然后逐个将四周各模板拆卸并悬挂于上节模板上。这样将拆模工作和钢筋安装工作同时进行,节约了至少半天时间,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缆索吊工作时间的占用。
⑷模板位置调整
当模板组拼成形后,所有螺栓不必拧紧,留出少量松动余地。测量出每一模板前后方向的偏斜量,然后通过手拉葫芦调整至正确位置,左右偏斜的调整则在模板底边靠倾斜方向的一端塞加垫片实现。模板之间的缝隙塞有橡胶条,因而不会漏浆。实际上,由于模板制作精度及起始第一节模板调整精度高,以后每次调整幅度很小。调整完毕后,拧紧全部螺栓,即可浇筑砼。
⑸施工工艺
砼的垂直运输采用输送泵一次送到位。泵管则利用模板对拉螺栓留在墩身内的螺母安装固定架,由下而上固定在墩柱壁上。
3.1.2.2.2.高墩施工中的测量控制
⑴建立墩身施工首级控制网与局部控制网
①建立墩身施工首级控制网
为了控制本项目墩身施工的位置,保证墩身之间的横向距离和纵向跨径符合设计要求,应事先建立控制范围包括全桥在内的首级平面和高程控制网,作为本合同段墩身施工的绝对基准。此外,首级控制网还可作为墩身和承台在施工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影响(风和温度)和自身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变形、扭转变形、挠度变形和沉降变形监测的基准网。
②建立墩身施工相对控制网
除了直接用首级控制网控制墩身施工各断面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外,还应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准直仪),建立更直观的能够在墩身承台面上直接控制墩身施工的相对控制网,以提高墩身施工定位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以不同的控制网对墩身进行测量控制可以相互校核,确保墩身的施工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③观测平台、滑车的设计与安装
为适应不同高度处墩身的模板定位,使准直仪能快速地安置于需要的位置上,在每个墩身的内侧设计两个观测平台;为减少准直仪对中误差的影响和快速安置仪器,设计了装载准直仪的滑车,这样便可使装载准直仪的滑车能在观测平台上来回滑动。
观测平台用宽23cm的槽钢制作,槽钢架设在承台顶面,滑车用厚4--5mm铅材板制作,为使滑车能方便地装载准直仪并在观测平台上滑动,滑动时保持其中心与平台的中线一致,且能从滑车上观测准直仪的移动量,要求滑车上要有安置准直仪的中心螺孔,沿槽钢顶面和侧面滑动的滑轮和量取移动量的刻划标志线。
⑵墩身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①天顶准直仪铅垂线控制法
利用准直仪垂直方向上的铅垂光线投影在光靶上的视点或光斑,控制施工模板在顺桥向和横桥向两个垂直向上的移动,使施工模板定位在墩身的设计位置上。
②全站仪极坐标控制法
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首级控制网,把全站仪架设在适当的控制点上(“适当”指的是距离近、通视又良好的控制点),把反射镜架设在待定的墩身断面角点上,测量该点的坐标并与其设计坐标比较,若两者符合在±1.5cm以内,则该点可认为已定位在设计的位置上,否则应根据其ΔX、ΔY对模板进行调整并重新测量其坐标,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③墩身的标高定位
墩身经常性的标高定位,可采用检定过的50m钢尺,用悬挂钢尺水准测量的方法分段往上传递高程。当墩身施工到一定高度后,以首级网或相对网为基准用三角高程间接法对墩身标高进行复核,以确保横向偏移值计算的正确性,并保证墩身各部位按设计的标高进行施工。
在对墩身进行三维定位时,应首先确定墩身的施工高度,再根据所测高度计算墩身施工断面进行平面定位。
⑶高墩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模板制作严格按照有关钢结构的规范要求进行加工和焊接。板面平整度小于2mm,板缝要求小于1~2mm,连接孔孔位误差小于0.5mm,失圆度≤2mm,高度误差≤3mm。加工完成后要求进行试拼,须满足设计要求的形状,确保结构尺寸准确,各块件连接紧密牢固,拆装方便。模板加工完成运至工地前,须先除锈,除锈后钢材表面应无焊碴、焊疤、灰尘、油污、水和毛刺。然后,涂刷防锈柴油,并进行编号、排序。放样时应留刨铣加工量、焊接收缩量。
焊接时对称布置焊缝,并固在定台座上进行,使焊接时产生均匀变形,避免焊接变形,防止板面弯曲或翘曲。焊缝要求尽量避免咬边、焊瘤、夹碴、烧穿、气孔及裂缝的产生。
高墩施工中要采取温控措施,防止墩身砼开裂。
砼灌筑同墩身施工。墩台施工允许误差,除设计有特殊规定外,应符合下表规定。
墩台施工允许误差
序号 | 项 目 | 允许误差(mm) | |
1 | 墩台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尺寸 | +20,0 | |
2 | 简支梁与 连续梁 | 支承垫石顶面高程 | 0,-3 |
每孔(每联)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差 | 3 |
3.1.2.3.48+80+4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
连续梁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利用缆索吊进行材料和小型机具的提升,运输,其施工的顺序为:0#块施工→对称分段悬臂浇筑→边跨现浇段施工→边跨合拢→体系转换→中跨合拢。
3.1.2.3.1.0#块施工
0#段结构复杂,梁体内预埋件、钢筋、预应力束及孔道、锚具密集交错,端面与待浇段密切相连,砼难于入模,难于振捣,其施工的主要难点是:托架设计安装,内外模板安装,竖向预应力钢筋吊装以及砼入模灌注。
⑴托架设计安装
本桥桥墩高度较大,拟采用悬臂式托架施工箱梁0#块。托架设计采用型钢,外部为三角形结构,内部为附座式钢牛腿。托架上部模板支架采用工字钢作底梁,其上为分配梁。托架拼装成型后采取预压措施,用以消除支架变形。
支托架安装利用缆索吊运输托件,墩顶挂设小吊篮,操作人员站在小吊篮中,用倒链配合将托架或支架调整到位,然后用螺栓连接或焊接,最后拼接水平和斜支撑,确保托架的整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