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工程的施工测量过程中,控制测量用GPS测好后,由于GPS点位置的限制,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导线测量,传统的方法是导线测坐标后用水准仪测高程,在武广时铁四院用徕卡TCA1201全站仪做二等水准控制,之后我们用天宝DINI 12电子水准仪复核结果满足二等规范要求,这次导线测量时我就想着怎样用全站仪把平面和高程一起测,而且精度还要满足要求。查看了一些资料发现说导线测量时高程误差太大,经过我改变方法和设备后测的精度完全可以达到三等以上,现就介绍导线和水准一起测量,得到控制点三维坐标的方法和过程。
测前准备:检验全站仪精度、盒尺、电池充电、对讲机充电、脚架、配套的棱镜杆两个(两个要一样,检查高度一样和垂直度垂直)、人员。
我们用的全站仪是徕卡TCA1201有自动记录数据,省去了人工记录。控制点号我们用Q10、Q11、Q12、Q13、Q14…加密点用J1、J2、J3、J4、J5、J6…仪器架在Q11上,对中整平好仪器,量取仪高输入测站仪高(仪高量准确,根据经验读数减去1毫米),两个棱镜杆分别架前视和后视,气泡居中(因为棱镜杆高度固定且一样高,不用现场测量和记录,减少误差),后视Q10前视J1,对准后视棱镜十字丝按测存,对准前视棱镜十字丝测存,盘右对准前视十字丝测存,再对准后视棱镜十字丝测存,一个测回就完成了,一般测4个或6个测回,以四个测回为例,(测时仪器的点号第一个一定要自己输入,一般点号从1开始,四个测回没有侧错的情况点号到16,若测12号点错了就在输入12号测量,数据导入到excel后把测错的删除就行,下一站第一个点号从21号开始,36号结束,以此类推,目的是整理数据时方便)测完所有加密点J3、J4等后测回另外的控制点Q12和Q13上,外野基本就完成了。
回去后把全站仪的数据用软件导出来,有很多种方法,格式也很多,建议导出的数据先放到文本里,在用excel电子表格打开编辑成规范所要求的样式,(这里面需要编辑一些小程序,简单的计算角度,)一次编辑好就省去了以后用的很多麻烦,把我们需要的测角平均值、距离平均值、高差平均值以及仪高等数据提取到一张纸上,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得到我们需要的加密点三维坐标。
下面具体介绍全站仪的高程测量简便、准确的原理和特点。传统的测量方法是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存在着不足。水准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高法,测定高差的精度是较高的,但水准测量受地形起伏的限制,外业工作量大,施测速度较慢。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高法,它不受地形起伏的限制,且施测速度较快。在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线型工程、管网工程等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但精度较低,且每次测量都得量取仪器高,棱镜高。麻烦而且增加了误差来源。
随着全站仪的广泛使用,使用棱镜杆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越来越普及,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显示出了他的局限性。使用这种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一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的误差来源,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速度更快。
三角高程测量的传统方法
它是以水平面为基准面和视线成直线为前提的。因此,只有当A,B两点间的距离很短时,才比较准确。当A,B两点距离较远时,就必须考虑地球弯曲和大气折光的影响了。或者对向观测,把全站仪和棱镜杆调换位置,测的hBA,然后取平均值得到A、B两点的高差进行计算,方可消除地球弯曲和大气折光的影响。这里不叙述如何进行球差和气差的改正,我们从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 全站仪必须分别架设在已知点和待测点上。
2、 要测出待测点的高程,必须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棱镜杆固定一个或相同的两个,就没有必要量取棱镜高,只量取仪器高)。
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
如果我们能将全站仪象水准仪一样任意置点,而不是将它置在已知高程点上,同时又在不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的情况下,利用三角高程测量原理测出待测点的高程。
这一新方法的操作过程如下:
1、 仪器任一置点,但所选点位要求能待测点和已知高程点通视和距离尽量相等。
2、 用仪器照准已知高程点,测出一个高差的值,再用仪器照准需要测的高程点,测出一个高差的值,有了这两个高差值和已知点的高程值就可以算出需测点的高程值。(此时与仪器高程测定有关的常数如测站点高程,仪器高,棱镜高,施测前不必设定。)www.tmgc8.com
综上所述:将全站仪任一置点,同时不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仍然可以测出待测点的高程。测出的结果从理论上分析比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更高,因为它减少了误差来源。整个过程不必用钢尺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也就减少了这方面造成的误差。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测量中,棱镜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只要记录下相对于初值增大或减小的数值,就可在测量的基础上计算出待测点的实际高程。
参考文献:
[1]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导线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