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17:00:02] 来源:http://www.tmgc8.com 工程技术 阅读:3910次
摘 要:按照传统规范设计的排水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大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存在很多问题,不便于维护管理。提出了对雨水系统设计运行中的雨水口和淹没出水、适当位置铺设雨水系统的连通管、积水严重段临时增设直通污水检查井的雨水口、合理铺设住宅区雨水系统、加快雨洪资源利用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改进措施;同时也提出了对污水系统设计运行中的改进检查井构造、适当位置铺设污水管系统之间的连通管、铺设污水厂进水总管复线、闸槽井做法、旧泵站集水池有效容积和最低水位线的确定、污水厂的规模和效率、排水体制的确定、污水厂节能降耗途径、污水厂升级改造工艺选择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雨水系统;污水系统;改进措施
排水系统如城市的命脉,保证其正常运转,对于提高人居环境、改善民生、维持城市的正常秩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按照传统规范设计的排水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雨水口设置不合理收水不理想、淹没出水口排水不畅、汛期道路和立交桥下积水;检查井构造不便于维护作业、污水管道维护维修时不便于断流和分流导流污水、污水厂停运、中水回用率低、雨污水混流等,问题的存在给排水设施运行管理部门带来诸多管理上不便,有必要就改进排水系统设计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1 雨水系统设计与运行中的改进
1.1 雨水收水口的改进
地面径流雨水尽快进入管道排除的前提是,能有效、足量、及时收进雨水口。雨水口的型式主要有平篦、立篦、联合式平立篦结合三种。平篦水流通畅,但易被杂物堵塞,影响收水能力;立篦不易堵塞,但边沟需保持一定水深;联合式兼顾平立篦优点,应优先选用。
雨水口的布置应考虑以下因素:(1)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及汇水面积,结合道路纵向设计高程布置,将雨水口布置在低洼处。特别在道路交叉口四周、住宅区和企事业单位出入口处,要认真核算路面竖向设计高程,确保将雨水口布置在低洼处。雨水口的布置数量还应考虑30%的堵塞系数;(2)对于低洼和易积水地段,雨水径流面积大,径流量较大,为提高收水速度,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数量,最好采用连续多篦的“线形”收水井;(3)对于道路纵坡较大路段,尤其是下穿立交桥的引道处,应采用平篦雨水口收水,且在上游就布置雨水口,在下游段相应增设连续多篦雨水口,形成“线形”收水井,让径流雨水从上游开始就逐段收进管道,避免全部汇到下游或桥下后,造成积水;(4)下穿立交应保证其独立的出水系统,其桥头应增加雨水截流与分流设施,以分流客流雨水,其立交泵站抽升能力应考虑20%的客水汇集量;(5)为减少平篦雨水口被杂物堵塞,其安装要有一定倾斜角度,4度为易,坡向路边侧;(6)为提高收水效果,应优先选用平立篦结合的联合式雨水口,且道路两侧的路平石(路缘石的一种)应向外有3cm坡度,以形成边沟;(7)雨水口下面应设30~50cm的沉淀池,以避免泥沙杂物进入管道。针对运行中雨水过路管管径小、不便于清掏疏通的实际情况,其坡度从设计到施工必须确保达到1%以上,才能加大流速,避免杂物在管内沉积。
1.2 雨水管道淹没出水的改进
地面径流雨水通过管道尽快排除的前提是非淹没出水,不受河水顶托影响。《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虽然对淹没出水有原则上规定,但完全靠自流排放的平原城市雨水系统设计中,往往按非淹没出水设计。由于受地形限制,雨水管道出水口多数接近河底,实际出水方式均为淹没式,受水体顶托影响,管道排水不畅,导致相对应雨水系统中的低洼路段积水严重、排除时间较长。这是多数城市暴雨积水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为此,对因设计不合理造成的问题,必须通过改进设计来解决,尤其是淹没出水的排水安全问题:(1)城市雨水管道入河出水口应尽量高于或等于排放水体的设计水位,可采取减小管道坡度、管道浅埋加固处理、调整城市竖向规划等措施来实现;(2)若出水口不得已低于排放水体水位时,应考虑水位顶托的影响,核算淹没出水的排水能力,在排水管道上下游水面高差大于或等于淹没段水力坡降时,淹没段的排水能力才能达到设计要求。当不满足时,应考虑加大淹没段管径,甚至根据地区重要性,在入河口处建设抽升泵站(或配备液压式移动泵站)和止回阀。其中泵站的抽升能力按相应雨水系统管道设计汇水量的50%计算,在降雨时一方面通过管道自流排放,同时也通过泵站抽升强排(只抽升低洼路面积水水量),既可大大节省泵站投资,又可缩短低洼地段积水时间。集水池最低水位按管道管顶计算,扬程最低,节能。当进水水位低于管顶时,即可自流排放,无需再抽升。www.tmgc8.com
1.3 在适当位置铺设雨水系统之间的连通管
根据不同规划汇水面积,城市内的雨水管道往往建成几个各自独立的排水系统来排除雨水,各系统之间互不连通。但是根据实际经验,由于雨水管道各系统的汇水面积、集水时间均不相同,因此高峰流量不会同时发生,其中有的排水系统处于满负荷运行状况,同时也有的排水系统处于非满负荷运行状况。为充分发挥各系统的排水能力,减少地面积水时间,可在相邻两个系统之间的适当地点设置连通管(其前提是相邻系统、管道高程接近,如其中一雨水系统的支线管道起点与另一雨水系统主线连通等),通过连通管可相互调剂水量,达到改善排水状况的目的。
1.4 在积水严重路段临时增设直通污水检查井的雨水口
在暴雨量集中的北方城市,除通过雨水管道正常排放外,为加速积水严重路段排水速度,防汛排水管理部门常采用打开污水井盖,通过污水泵站抽升,强行排水(这部分水不进入污水厂,通过污水泵站的事故排放管道,排向河道)。虽然效果不错,但在一片汪洋中,因看不到已开启的井盖,给行人、车辆及防汛人员自身带来安全隐患。可在积水严重路段设置专用收水井,直通污水检查井,不与雨水管道沟通,既可避免非降雨时因河道顶托河水倒灌进入污水管道,又达到排除汛期路面积水目的,同时也避免了人力开污水井盖排水的安全隐患。但要特别注意,随积水点治理工程的实施,在汛期积水问题解决后,必须封堵或废除上述雨水口。临时做法见图1。
图1 直通污水井雨水口做法
1.5 合理铺设住宅区的雨水系统
出于节省投资目的,多数庭院和住宅区不建设雨水排水系统,其雨水经地面径流至市政道路上后,才经雨水口进入雨水管道,这样要经较长地面集流时间。由于院内径流雨水的汇入,增加了道路上雨水口的额外收水量,延长了泄水时间,易导致路面积水。为解决该问题,应进一步改进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建设小区内的雨水系统。根据经验,楼长在50米以内的、面积不大于1000平方米的、只有1栋建筑的庭院,可不铺设雨水管线,超过1栋楼的庭院必须建设雨水系统。庭院雨水径流最远点距最近雨水口距离不超过150米,城市排水管理部门可将其作为对小区核发《排水许可证》的一个必要条件来执行。
1.6 加快雨洪资源利用系统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城市不透水硬化面积的大量增加,雨水径流系数必然增加较多,大量径流雨水一方面对城市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带来考验,另一方面给城市防汛带来较大压力,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雨水资源。雨洪资源利用已是成熟技术,关键是如何推广利用,比如政府可出台政策强制厂矿企业、大型公共建筑、成规模的小区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城市建设中应多建设下凹绿地系统,多采用渗水型路面与人行道结构,建设地下储蓄池,利用河流湖泊储蓄雨水等,使雨水排放、入渗以及储蓄利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补充城市杂用水、涵养地下水、消减城市洪峰的目的。这方面的报道已很多,不再赘述。
2 污水系统设计与运行中的改进
2.1 检查井构造的改进
在对排水管道进行疏通作业时,往往利用竹片或高压射水车,从检查井内顺管道方向作业。但传统检查井做法都将井内爬梯安装在检查井内进水管口正上方,也就是检查井的井壁直墙(相切点)位于进水管口一侧,这样做实际对排水管道的养护维修造成不便,不便于穿竹片或高压水带。为便于作业,应将爬梯也就是检查井的井壁直墙(相切点)设在垂直管道方向线的一侧,相应的防盗检查井盖开启方向,应位于爬梯的另一侧。检查井传统做法和应改进做法平面图见图2,图3。
同时为减少污水中沉积物在管道内的沉积,在管道交汇处以及直线段每隔150米左右的检查井井底应设置30~50cm的沉泥井。维护作业时只需定期用抓泥车清掏检查井内的沉积物即可,减少了对管道的疏通作业工作量。
在用户管道与市政管道产权管理分界处设置标识检查井,井盖上注明“分界井”字样(分界井归用户管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检查井井盖应统一规格尺寸。骑管井或后接入管的检查井内必须规范抹面,流水槽顺畅、接口处光滑,避免凹凸不平、参差不齐或骑管井内原钢筋不得外露。www.tmgc8.com
图2 传统检查井做法
图3 改进型检查井做法
2.2 在适当位置铺设污水管系统之间的连通管
即使在同一污水厂收水系统范围内的污水管网,随不同道路,布置不同的一、二、三级管网(即总管、干管和支管),其中不同管道系统之间的支管与支管、支管与干管之间是互相不连通的,有的支线管道分流点之间可能就只有40m距离。在实际运行中常出现,有时上游管道已修建需要投用排水,但下游管道尚未建;有时因管道堵塞造成污水漫溢或在对管道进行维护改造时,需要将上游污水导流至下游或分流至相邻另一污水管道系统;有时各污水厂之间需要合理调度分配水量或在事故时互相调剂水量。这都需要在适当位置设置污水管网系统间的连通管(如相邻管道系统支线与支线间、支线与主线间、污水厂事故排水管道与另一污水厂管道系统间等),形成环状管网,可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污水甩线,应根据实际需要预留,其长度应甩出道路红线,支线端应设置检查井,以减少日后破路和便于用户接管。尽快推广采用胶囊等非砌体封堵措施的排水管道气体实验标准,减少闭水实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砖砌体管堵安拆困难、尤其是漏拆、拆不彻底影响运行的情况,使施工完后全线管道无封堵。
2.3 铺设污水厂进水总管复线
污水厂一般采取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其进水总管一般只有1条。在污水厂二期扩建工程运行时,需要断流原有1条进水总管,以接通扩建工程的进水管;另外在原进水总管出现事故抢修时,也需要断流上游来水,这样都会造成污水处理厂停运的重大事故。为解决这个矛盾,可通过铺设污水厂进水总管复线,并通过设置阀门井相互切换来解决。
2.4 在适当位置设置闸槽井
污水管道中的流量和流速都较大,有的检查井内的水位较高,在管道维护作业或户线接管施工时,需要将管道内的水位降低或断流。采用编织袋、胶囊等措施封堵上下游检查井,有时还需要把带盖板的检查井上部挖开,影响交通、效率低、危险大、效果不好、困难较多,封堵1座井投资少则几万元,多则10多万元,相当于1小型工程投资。因此从管理角度考虑,设置闸槽井是非常必要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虽然有关于闸槽井设置的规定,但没有具体要求,不好操作,设计中也从未设计闸槽井。为便于维护作业,可在污水管道交汇处、转弯处或直线段上每隔200m左右距离处设置闸槽井。管径小于d800mm,可设置成井下操作的蝶阀井(需要时人工用工具开启,地面上为正常井盖,不影响交通);管径大于d1000mm,可设置成闸槽井,并适当加大间距,通过增加管道转弯井,将其设在隔离带、绿化带及人行道上,以便于管理和不影响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