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场所精神设计手法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

[12-11 16:59:29]   来源:http://www.tmgc8.com  园林绿化   阅读:3128

城市景观场所是人们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环境,由特定地点与其上特定形式的空间组成,因此不能仅仅满足人们视觉、功能上等物质形态方面的要求,而更应该满足现代人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 

    中国传统园林就是和文化艺术紧密结合,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体现其内在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形态来进行表达,使得情景统一、意象统一。如今传统园林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等与现代已迥然不同了,随着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传入中国,如何在新时代、新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城市景观的场所精神,是现阶段景观建设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表达的是一种古代人类文明的观念:任何独立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场所精神也就是人们在场所中的守护神。古罗马人认为,人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人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心智与身体)两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为此,他必须依靠守护神,以体会和确证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具有的确定的特征,即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 

    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征和意义,是人们存在于场所中的总体气氛。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同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特征和气氛,具体体现了场所创造者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人若想要体味到这种场所的精神,即感受到场所对于其存在的意义,就必须要通过对于场所的定向和认同。 

    定向是指人清楚的了解自己在空间中的方位,其目的是使人产生安全感。而认同是指了解自己和某个场所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其目的是让人产生归属感。当人能够在环境中定向并与某个环境认同时,它就有了“存在的立足点”。 

    二、园林景观的场所性 

    1、从场地到场所 

    任何景观都基于场地,场地最初是一个纯自然的状态,没有任何意义。人的活动使场地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与场地发生了相互的关系,场地的自然属性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自然和人文处在共生的体系中,场地就上升为场所,场所的意义也就随之产生了。 

    2、形成场所的空间要素    

    景观场所的产生是来源于两个方面:接近和围合。接近是集中的大体量形体形成的场所感,在体量或垂直方向上远远超过其他的体量,会对周边环境起统率作用。正是这种接近使人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力量,古埃及金字塔是这一类型的代表[9]。金字塔巨大的体量使它在空旷的沙漠环境里塑造出了强烈的场所感(图1),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围合就是人为地用界线将某一空间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以服务于特定的生活内容和目的。围合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生活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只有围合才能聚集事物、生活、意义。向心性和离心性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所有场所的本质[10]。英国巨石阵的圆形场所围合是向心性和离心性共同作用的实例,巨石向心围合成了一个圈,塑造出了神圣的场所氛围,表达了远古人类对混沌的宇宙秩序的崇拜和敬畏(图2)。 

    三、场所精神设计手法的运用 

    1、大自然的启迪 

    城市景观的功能往往是休闲、娱乐,对自然性的追求往往是景观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来源往往也就是大自然。不论是中国传统园林还是西方传统园林,其精神往往是来自于大自然[7]。尤其是中国传统园林,由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一种崇拜。综观中国传统园林史,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庭院,其形式往往是对自然山水的模拟。在中国园林中体味、经验的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自然的渗透。不只是堆山引水、植花栽树,甚至在知觉方面,听的也是“山水清音”,闻的是“幽兰丹桂”,人造场所和自然场所水乳交融般的互相渗透,互相穿插。可以说,对自然的真实体验是中国园林精神的重要来源之一[6]。 

    受东方园林的影响,西方传统园林在其形式意义上也追求一种自然来源性。在17世纪,自然风景园的兴起体现了西方人对精神的探索,他们抛弃了轴线、对称、尺度等理性的设计手法,而从真正体验自然入手,出现了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林。 

    现代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们也常常去感悟和体验自然,从其感受的心灵深处去需求精神。上海是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江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公园(图3)的设计中,设计采用的“滩”的设计概念,模拟这种纯自然的力量,其组成的形态看似自由无序但其又被无形的体系完美的统一在一个系统中。整体规划布局将水体、道路、场所、设施、绿化等元素用滩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其所有的元素有机的组合交叉形成互相交融,形成有机的系统,以地形的山脊形成的步道为主要交通主框架,贯穿岸、水、林、岛,在其沿线组织出不同的生态景观,在岸与水的相互交叉、林与岛的融合中,随水流的趋势中设置节点空间,让活动休憩的场所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融合。 

    2、传统精神的延续 

    (1)要素的保留和恢复场所精神与场所结构(自然结构和人造结构)有很大的联系,场所的可见形式中都“烙印”着丰富的精神。所以保持场所传统精神的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对要素有选择性的保留,尤其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意义和浓缩了人类情感的片段[12]。 

    这种方法是对原有空间布局和形式做的最少修改,保持景观的原始风貌,对损坏的部分进行重造或模仿历史形式,保持原有的风格和细部处理,它主要是针对有历史意义的景观[4]。在这里的恢复,不能流于园林空间表面意义上的修葺,而应该重现原有的本质和场所精神,体现园林的原始风格。剔除一切外在的,附加的东西,挖掘其永恒的价值和历史内涵,使人们能感受场所的神圣氛围,感受历史时代的痕迹。人们在此可以感受到时空交错连续的精神,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更好的尊重传统。 

    世博公园建设区域原址是上海钢铁三厂,此次世博会将园区内部老厂房大都进行了拆除,但为了延续场所的要素,设计在世博公园滨江区域,保留了两台塔吊,作为对场地的尊重,对历史的传承,虽然这里目前已经是绿意盎然的滨江公园了,但人们在这里还是可以感受到场地原先的特质以及场所精神(图4)。 

    (2)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借鉴就形式而言,对场所精神的延续方式之一是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形式,表现场所曾有的文化和历史[8]。当一种文化传统通过某种形式显现出来的时候,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这种片段的模仿或是再现,有可能传达所包涵的特定含义。 

    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借鉴可以是对某种整体传统风格的模仿和结合,使人们联想起某个时期的文化和风格。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就是对现有的人文景观严格保护和适当整理,控制景观要素的体量、色彩和风格,反映场所的历史文化风貌[5]。例如国内的园林建设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整体风格,小桥流水、假山叠石。但是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继承不应该只是在纯粹形式上的模仿,而应该对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在形式背后的传统精神,在形式上也可以运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要一味的追求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6]。 

    除了整体风格的继承,还可以通过词汇性的手段,将传统形式作为一种符号或是母题结合到设计中,或是将之抽象变形,也可以取得相似的效果。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图5),是为侨居美国的意大利人提供聚会、交往、娱乐的场所,中心水池将意大利地图搬了进来,广场周围建了一组弧形墙面,罗马风格的科林斯柱式、爱奥尼柱式使用了不锈钢的柱头[2]。整个广场大量的采用了罗马时期的形式符号,所有这些无一不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意大利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3、艺术性的源流 

    场所是一种本真的环境,它在具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还揭示出人们存在于世的真理。正因为基于这种本真的意义,舒尔茨才作出如下概括和精辟的定义:“场所是具化人们生活状况的艺术品[13]。” 

    (1)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景观设计本来就是一门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一直有着一种联系[9]。中国古典园林深刻的反映了一种“诗意栖居”的艺术性,它是文学、美学、哲学、宗教和建筑艺术的结合。而最能体现艺术性的就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因为它有别于西方园林对形式逻辑和几何形体的追求,重视的是内心世界与客观场所的关系,也是场所精神的一种表现。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主要源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

文学对园林的影响主要是美学方面。文学,特别是诗,由于它借物抒情,以情观物,把中国人的自然审美从目视耳闻引导到以情感接物,以心灵接物,在形象美之外去体现精神。得到的不仅是耳目愉悦,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提高和心理的平衡,在景观中称之为“会心”,通过追求经过联想和想象悟出的某些道理和精神。正是借助了这种审美追求的存在,使得在景观场所的体验富有意义[10]。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在于它所具有这种意境美,文学中的意境其实多半也就是园林想要表达的意境。而且在中国园林中也常常用诗词而来的题名来点明园林的意境,例如由“牧童遥指杏花村”而来的圆明园中的“杏花春馆”,由“留得残何听雨声”而来得拙政园中得留听阁等。 

    (2)近现代西方艺术的启示近现代西方艺术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新艺术运动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再到极少主义、波普艺术,设计师从艺术中得到了丰富的形式源泉来表达他们的设计理念。 

    巴西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斯设计的柯帕卡帕拿海滨大道(图6)中,使用了当地传统的棕、黑、白三色马赛克在人行道上铺出抽象的块面、线条和图案。这些图案是对巴西地形的抽象和隐喻,每块图案也不尽相同。海边的步行道用黑白两色铺成水波纹状,犹如海浪的抽象表达。马克斯在作品中对场所精神做出的回应,其隐喻主义的做法虽然属于传统经验的范畴,但对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词汇的吸取和转化,形成了新的构成方式和表现手法。 

    60年代后期,西方的一些现代艺术家开始将目光转向远离城市,人烟稀少的自然场所,在这些特殊的基地上创造出别开生面的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大地艺术”。大地艺术的作品超越了传统的雕塑艺术范畴,与基地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走向场所。其本质特征是将自然作为作品的重要要素,形成与自然共生的结构,通过给特定的场所加入艺术的手段而创造出精神化的场所。例如瑞士设计师克拉默在瑞士苏黎士的园林展上设计了一个名为“诗人的花园”的展园,他用三维抽象几何形体构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场所体验[1]。华盛顿的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是以大地艺术体现场所精神的一个杰出作品。场地被按等腰三角形切去了一块,形成一块微微下陷的三角地,象征着战争所受的创伤;“V”字型的长长的挡土墙由磨光的黑色花岗岩石板构成,刻着57692位阵亡将士的名字;镜子般的效果反射了周围的树木、草地、山脉和参观者的脸,让人感到一种刻骨铭心的义务和责任。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出一种强烈的场所精神。 

[1] [2]  下一页


标签:暂无联系方式园林绿化园林绿化
上一篇:谈谈中原城市如何选绿化果树

《谈场所精神设计手法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建筑技术| 标准下载| 建筑工程| 房地产资料| 联系本站| 下载帮助| 网站地图

Copyright 土木工程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土木工程吧是在线分享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面资料的专业平台,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