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16:59:52] 来源:http://www.tmgc8.com 园林绿化 阅读:3594次
摘要:作为高级文明象征的园林体系,中西方的造园手法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层的分析,并指出差异背后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原因。然后,具体针对广州市现存园林的特点,简要阐述了园林构建过程中应注重园林景观与文化传统及地区特色相结合,市区、郊区和乡村需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并且还应重视对当地气候与植物的研究。
关键词:中西园林;文化;建筑;差异
一 从我国园林的建设现状看待文化理解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市环境也因此大为改观。然而,过快的发展步伐导致了过短的建设周期以及理论的相对滞后,从而又导致了盲目西化和城市特色的缺失。笔者认为:园林建设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并且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它不是一个短期的存在。如果不加思考地盲目建设,其结果将是发展得越快越不利于城市环境的优化。实际上,一定文化对于外界的影响力的大小并不简单地取决于文化自身的价值与合理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文化当下所持有的军事、经济和交通的力与势有关。因此,在建筑上我们不必因为西方经济的强大和其建筑理论的扑天盖地而过于崇拜,一味地求新、求大、求“洋气”。而是应该结合自己的条件和特点仔细地分析,冷静地选择。
之所以比较中西方造园艺术的差异并不是为了一定要比较出一个高下优劣,或者是显示我们的优越性。其目的乃是更好地认清我们自己。建筑好比衣服,适合此处的不一定适合彼处。如同穿衣服之前要先照镜子一样,修园子之前要先了解我们的地理、文化与别处的地理、文化的差异。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形式。
二 中西方造园艺术的主要差异
经过仔细的比较,笔者认为:中西方造园艺术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根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中国崇“文”,西方崇“理”。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中国先人很早受到自然的恩惠与陶冶,具有博大高雅的情怀。中国的“士”之一流品,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士大夫高雅文化是园林文化的主体[1]。因此,中国园林最讲究的是诗情画意,在造园的过程中往往将主人的感情、理想、追求都融汇其中。园林的构建不以客观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景观环境为目的,而是为了传情表意。笔者曾经游览很多古代名园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初次游览的时候,往往并不记得园林内的具体景观。却有一种情结萦绕心头,被这种情怀所感动着,久久地挥之不去。比如耦园的夫妻和瑟,岳阳楼的天地正气。这便是中国园林意境的表现。
而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由于其自然环境的恶劣,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计算与丈量必不可少,理性思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其园林建设之中使用规则的形状当然会为其工作带来更大的好处。进而在西方园林建造方面其主要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在比例说”,并由此推广出对称、和谐、规则等形式美的原则。建筑师们十分注意审美现象的数学基础,力图找出最美效果的经验性规范。
从而,西方园林常以建筑为中心,十分注意建筑或者各个园林元素本身的表现,较少地使用象征性的手法,并采取规则式构图,就是树木、石头也常常使用雕刻的手法修饰成规则的几何形状或者是具象的人工形。并且园林的总体布局让游客能清楚地感受到其大、其直、其整齐。
另外,由于中国园林的文人特质,而琴、棋、书、画是中国文人的基本修养,中国园林的整体设计也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西方一般借助的是符号差异不大的艺术门类加以综合,即主要借助雕塑、工艺等造型艺术来丰富和充实园林,这与中国园林除造园元素以外,也将诗文、词曲、书画、金石、戏曲等艺术门类通通摄人其中是大相径庭的。
(二)中国园林讲究自然与人的融合。而西方园林体现人类和自然的分立。中国园林与自然相亲,借托山水,我们可以移情,借托山水,我们可以移意,苏州拙政园中梧竹幽居亭有一幅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这种借风借月是一种移情;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这种乐山乐水,因为水象征智慧,山象征仁德。这便是一种移意。中国园林在精神上要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与宇宙的精神相通,与神灵相通,与道相通。在中国人看来,人之所以从自然找到知音,是因为人与自然的本质属于一个整体,这就是道。因此,中国的文化处处体现在一个“和”字,中国的造园艺术处处体现了自然与人的融合,这就是中国园林的最高精神“天人合一”。www.tmgc8.com
相形之下,西方传统庭园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那里雨水稀少,没有大片的森林,也没有秀美的山川,这里的人有很强烈的“绿洲情结”,庭园由菜园和果园发展而来。这本就是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2]。设计本身就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与改造。纵观西方环境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其中经历了从古代人类中心论到神学人类中心论到现在的现代人类中心论这样一个过程。人类总是处于中心位置,而自然总是站在人类的对面。可以看出,西方遵循的是人和自然对立的二元论,强调人类的中心作用。
(三)中国的内向与西方的外向。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有很发达的农耕文化,人民安土重迁,自给自足。加之中国与其他的文明中心相隔遥远,且有重重阻隔。使得中华先人长期以来独立发展,聪明勤劳,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也滋生了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中心意识。虽然中华大地四限以外自秦汉以来已有所了解,但是,中华民族基本上仍表现为,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的多民族内向凝聚。
中国园林的内向性反映于其目的上的家庭本位,中国园林多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都是服务于“家庭”的园林,造园本身就是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和睦,为了增加家庭成员的修养和归宿感。反映在造园艺术中,则体现为其恒定的自然式园林的景观模式、闭合式的壶天模式、面水背山的风水佳穴模式及四面围合的须弥山模式。总之,反映了中华文化内向特色的封闭内向和多功能的特色形象体现在园林设计及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3]。
西方则与此不同,西方的骑士阶层,“政教合一”的体制,使欧洲中世纪成为贵族庄园经济为基础的小国寡民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战争频繁;不同的文化相互替代。西方园林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式、风格迥然不同,古希腊的“柱廊园林”、古罗马的“山庄园林”、中世纪的“教会园林”或“城堡园林”、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园”等,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呈现出各个地区不同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融合变异[4]。
三 对现存广州园林的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各自有对当地景观文化特点的适应性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和巩固。因此谈到现代园林的建设不得不从其大的宏观条件分析人手,继承前面的经验同时融合新的时代特征才是稳妥和快捷的。这几年广州市的园林绿化发展迅速,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公园达191个,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34m2/人,绿化覆盖率达34.4%[5]。成绩是可喜的,但思路还可待进一步理顺,笔者认为从历史及现实条件人手,可沿着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去思考:
(一)园林景观与文化传统及地区特色相结合。广州是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相对江南园林以文人骚客、北方以政客官僚为主的情况,岭南造园主要由商人主导。商业文化对造园的渗透无处不在,突出的表现在空问实用性、宅园一体等。早在清代,就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引发园林与茶(酒)楼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茶(酒)楼附设的园林相较于富丽堂皇的皇家园与附庸风雅的文人园,更贴近市民群众的生活,使园林成了城市消费的一部分,表现出强烈的世俗趣味。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这一特色仍然存在,如何对岭南文化的特色加以分辨、取舍和引导,现代商业环境与园林造景是不是也可以很好地结合以及能否让民众也能有效地参与到园林决策和建设上来,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园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除文字,图像之外的活的文化信息。处理好了,对外地人会留下鲜明的印象,对本地人则有很好的感召。
(二)城郊村的不同方向。广州由于其历史性,有很多已经形成特色的园林。如鲜花斗艳的“云台花园”、以休闲为主的“流花湖公园”、白云山风景区,纪念性公园“黄花岗公园”等。在广州市公共绿化与市民居住空问被压缩的情况下,首先应重视对这些现有园林的完善和维护,深化其特色并将之与周围的居民生活相融合。在此前提下,新发展的园林应与已有绿化景观相联系,并可适当与科普、展示、娱乐等其他实用功能相结合。同时,重视其街道、小区、商业空地等组成部分的景观建设。响应有些学者提出了“大园林、小景观”的思想[6]。而于城郊和乡村,则应重视对原生态的普查、修理和保护。使自然特色及地域特色深入人心。在此过程中园林、林业、农业、城建、文化、交通、旅游、环保等部门应齐心协力,为一个共同目标,彼此支持,各尽其责。www.tmgc8.com
(三)重视对当地气候与当地植物的研究。广州市地处亚热带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20~22~C,平均相对湿度77% ,市区年降雨量1800ram以上,有数千种植物种类可供选择,有些还颇具地域特色。但事实上,能较方便取用的树种和观赏植物的应用种类并不是很多。因此应加强对本地植物的研究。总之,继承我国优秀的造园理论,开创岭南园林的新局面,是园林工作者的职责。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还有很多细节的方面,比如西方的建筑原则和中国的绘画原则,对水景的处理方面中国园林以“泄”见长,西方园林则以“喷”取胜等等,本文仅从文化的角度人手作一个简要的叙述。中国园林作为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载体,是我国古代文化心理自然流露的产物,比起西方的园林,更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心理与精神信息。在现代化的建设当中,我们应该审慎地对待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取舍、借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文化,无愧于我们的土地,无愧于我们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