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再认识
我国风景名胜区编制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区域的发展目标,并在保证风景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指导科研、教育、游赏等活动的适当开展。风景资源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可持续利用?怎样评估风景资源处于积极(positive)的状态?为数不少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都以"保护"作为回答。诚然,静态的、文物式的保护可能会令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到较原始的状态,但风景名胜区毕竟不是自然保护区。王绍增的研究也指出,如果中国人自古机械的保护和极端反对对现有自然条件的改造,就不可能有四大名山[6]。
静态保护方式最典型的矛盾莫过于风景名胜区的原住民问题。风景名胜区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如伐木、耕种、取土、取石,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已经与自然达到了平衡。但由于《风景名胜区条例》禁止在风景名胜区伐木、开采等,为了管理方便,一般规划都会要求原住民迁离风景名胜区。即便被认为是处理遗产区域与原住民关系成功典范的九寨沟,也通过经济手段令原住民放弃农耕、畜牧业,转而从事旅游服务业。一些游客随之反映,农耕和畜牧生产方式的消失,令九寨沟原本"世外桃源"的形象有所失色;九寨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九寨沟小调,有相当一部分吟唱的是传统农耕畜牧活动,也随旧有生产方式的消亡而日趋符号化。
在LCA评估体系中,原住民长期以来保持的生产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形成景观特征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些生产生活方式从区域中消失,则该区域的景观特征就出现退化(Degrade)。仍以田园风光闻名的科斯沃地区(Cotswolds)为例,通过LCA评估体系,管理委员会挑选出多种形成景观特征的原住民生活方式,包括自给自足的手工艺、垒砌房屋的石工技能、定期举行的"农夫市场"(类似中国的集市)等,并在自然美景区的管理规划中明确要求鼓励这些生活方式的存续。对另外一些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俗,LCA评估体系也做出了不同寻常的认知:例如针对科斯沃地区由来已久的砍伐树木和开采石灰岩的历史,评估报告认为:砍树作为燃料,比使用化石能源更为环保;继续使用本地产石灰岩用作建筑材料,不仅可以保证旧建筑的维护,也是对这项延续几个世纪的工艺的传承。这些活动都受到鼓励,但被限制在一定规模,以维持自然资源供应和人类需求的平衡。显然,LCA评估体系希望维持的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而非荒野的自生自灭。
3.3 公众参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LCA体系是一种去精英化体系,强调汲取多方面,尤其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意见。《指导书》中列举了数十种方法,涉及从景观特征识别到管理规划制订的每个步骤。如通过草根地图(Parish Maps)让原住民发现自己与生活的区域历史的联系;通过"为真实而规划(Planning for Real)",提供直观的场地模型,搜集居民对规划的意见等。这些公众参与基本上是以团体模式进行的,很好的避免了个人意见的主观和缺乏代表性(图 02)。
由于从景观特征识别阶段就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在景观特征评估的指导下编制的管理规划必然体现出对公众意见的尊重。以滕德灵地区(Tendring District)为例,该区理事会在有限的预算和时间下举办了社区参与工作营(Workgroup),最终规划中由居民协助确定的项目包括:景观特征的识别、景观特征区域的边界划定、景观特征子类的定名、对如何提升景观特征区品质的本地意见等等。工作营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97%的居民表示希望未来能更多的参与此类项目,共同创造美好家园。
根据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时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应进行听证。在一些原住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也逐步开始有公众参与的尝试,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就有许多老房子的主人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中,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李振鹏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就风景名胜区而言,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少之又少[7]。此外,笔者认为在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公众参与较少,还有几点原因:首先,对风景资源的认识评价还带有一定的"专家性"和精英色彩,对原住民的意见并不尊重;其次,一旦涉及风景名胜区土地资源的所有者、使用者利益,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这是主事者不愿意见到的;再次,公众参与的渠道不够多,本地居民的声音难以传递到专家和政府的耳边。这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
4 结语
景观遗产既包括自然而生的山水形胜,又包括巧夺天工的建筑和艺术品,是历史遗留、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根据新华网的报道,我国于1982年开始启用风景名胜区体系,截至2010年1月,共公布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9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风景名胜区体系对我国景观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应当看到,有些风景名胜区出现了破坏性开发、经营权转移、追逐经济利益、破坏遗产资源等行为。认识的不到位是造成这些短视行为的根本原因--那些消失的山体、植物乃至生产方式,在横遭破坏之初,并没有被看作是景观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才需要从更完备的角度认识景观遗产,谨慎、适度的利用它们。
英国国土狭小,几乎所有的景观都已受到人类影响[9],因此LCA评估体系可以在国土-区域-本地3个尺度上自由应用,完整而高效的配套体系令评估体系顺利的普及到每一个自然美景区中。LCA评估体系建立在英国的景观格局之上,不能在中国的风景名胜区生搬硬套,但其科学严谨的分类方式、精细入微的调查研究、其对待景观遗产的态度、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主动引入公众参与的意愿,仍然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注释:
①由于内涵不尽相同,为免混淆,文中涉及我国风景名胜区部分的,以"风景"描述;涉及英国及欧洲认知的landscape,则译作"景观"。如《欧洲景观公约》也作《欧洲风景公约》,本文译作"景观"。
②在国内的文献研究中,evaluation和assessment经常被等同并混用。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evaluation着重强调结果,即为事物或活动评分、顶级的行为;assessment着重强调过程,表示对事物或活动作出判断的行为(的全过程)。本文将evaluation译作"量化评价",将assessment译作"评估",以示区别。
③英国法定自然美景区的管理规划(Management Plan)相当于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而实施规划(Action Plan)相当于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
④本文遵循常例,以"景观遗产"表述风景名胜区中的由自然、人文组成的遗产区域,其概念与谢凝高教授表述的"风景遗产"基本相同,特此说明。
⑤图01根据"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England and Scotland "内容翻译;图02根据 "Topic Paper3: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 how stakeholders can help" 翻译。
参考文献:
[1]Natural England S H.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England and Scotland[EB/OL]. (2011-01-02)[2011-05-05].http://www.naturalengland.org.uk/Images/lcaguidance_tcm6-7460.pdf.
[2]Swanwick C. Recent Practice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EB/OL]. (2011-01-12)[2011-05-05].http://www.naturalengland.org.uk/Images/lcatopicpaper1_tcm6-8171.pdf.
[3]凯瑞斯 司万维克, 高枫. 英国景观特征评估[J]. 世界建筑,
2006,(7):23-27.
[4]新华网. 新华视点:云南大理洱海"填湖"建别墅事件再追踪[EB/OL]. (2011-06-07)[2011-08-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07/c_12193450.htm.
[5]谢凝高. 风景名胜遗产学要义[J]. 中国园林, 2010,(10):26-28.
[6]王绍增.风景园林学的领域与特性--兼论Cultural Landscapes的困境[J]. 中国园林, 2007,(11):16-17.
[7]李振鹏, 张文.风景名胜区公众参与制度研究[J]. 中国园林, 2009,(4):30-33.
[8]新华网.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208处[EB/OL]. (2011-01-26)[2011-08-05].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1/26/content_12878591.htm.
[9]麦琪 罗, 韩锋, 徐青. 《欧洲风景公约》:关于"文化景观"的一场思想革命[J]. 中国园林, 2007,(11):10-15.
作者简介:
林轶南/1983年生/男/福建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生(上海 200092)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植物配置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方法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