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路面排水设计

[12-11 16:59:29]   来源:http://www.tmgc8.com  工程设计   阅读:3437

1、设计内容

(1)路面表面排水设计

    1)基本原则
    ①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应通过路面横向坡度向两侧排流,避免行车道路路面范围内出现积水。
    ②在路线纵坡平缓、汇水量不大、路堤较低且边坡坡面不会受到冲刷的情况下,应采用在路堤边坡上横向漫坡的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
    ③在路堤较高,边坡坡面在未做防护而易遭受路面表面水流冲刷,或者坡面虽已采取防护措施但仍有可能受到冲刷时,应沿路肩外侧边缘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然后通过泄水口和急流槽排离路堤。
    ④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时,拦水带过水断面内的水面,在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上不得漫过右侧车道外边缘,在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上不得漫过右侧车道中心线。拦水带可由沥青混凝土现场浇筑,或者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而成。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拦水带时,应避免预制块影响路面内部水的排泄。拦水带的顶面应略高于过水断面的设计水面高(水深),按设计流量公式计算确定。

(2)路段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

   1)一般路段中央分隔带


图12-24 一般路段中央分隔带排水

   2)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

    三个要求:①宽度小于3m且表面采用铺面封闭的中央分隔带排水,降落在分隔带上的表面水排向两侧行车道,其坡度与路面的横坡度相同; 在超高路段上,可在分隔带上侧边缘处设置缘石或泄水口,或者在分隔带内设置缝隙式圆形集水管或碟形混凝土浅沟和泄水口,以拦截和排泄上侧半幅路面的表面水。缘石过水断面的泄水口可采用开口式,格栅式或组合式;碟形混凝土浅沟的泄水口采用格栅式。
    ②宽度大于3m且表面未采用铺面封闭的中央分隔带排水,降落在分隔带上的表面水汇集在分隔带中央的低洼处,并通过纵坡排流到泄水口或横穿路界的桥涵水道中。
    ③表面无铺面且未采用表面排水措施的中央分隔带,降落在分隔带上的表面水下渗,由分隔带内的地下排水设施排除。


图12-25 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

(3)路面结构内部排水

    1)路面结构内部水的危害
    ①浸湿各结构层材料和路基土,易造成无粘结粒状材料和地基土的强度降低;
    ②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唧泥,随之出现错台、开裂和整个路肩破坏;
    ③进入空隙的自由水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会形成高孔隙水压力和高流速的水流,引起路面基层的细颗粒产生唧泥,结果失去支承;
    ④在冰冻深度大于路面厚度的地方,高地下水位会造成冻胀,并在冻融期间降低承载能力;
    ⑤水使冻胀土产生不均匀冻胀;
    ⑥与水经常接触将使沥青混合料剥落,影响沥青混凝土耐久性和产生龟裂。

    2)设置条件
    ①年降水量为600mm以上的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由透水性差的细粒土(渗透系数不大于10-5cm/s)组成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重要的二级公路。
    ②路基两侧有滞水,可能渗入路面结构内。
    ③严重冰冻地区,路基为由粉性土组成的潮湿、过湿路段。
    ④现有路面改建或改善工程,需排除积滞在路面结构内的水份。

    3)设置要求
     ①路面内部排水系统中各项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均应大于渗入路面结构内的水量,且下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应超过上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
     ②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最大渗流时间,冰冻地区不应超过1小时,其它地区不应超过2小时(重交通)~4小时(轻交通)。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渗流路径长度不宜超过45m~60m。
     ③各项排水设施不应被渗流从路面结构、路基或路肩中带来的细料堵塞,以保证系统的排水能力不随时间推移而很快丧失。


图12-26 路面结构内部排水

2、设计方案

(1)排水路面


图12-27 排水路面示意图

(2)普通沥青(AC)路面的排水基层


图12-28 普通沥青路面排水基层示意图

(3)全厚式沥青(AC)路面的排水基层


图12-29 全厚式沥青(AC)路面的排水基层示意图

(4)沥青(AC)路面的排水基层


图12-30 沥青(AC)路面的排水基层

(5)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排水基层


图12-3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排水基层

(6)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耐腐蚀基层


图12-32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耐腐蚀基层
图12-33 Installed edgedrain设置边缘排水设施
图12-34 边缘排水设施设计示意图
标签:暂无联系方式工程设计工程设计
上一篇:谈城市立交的选型与方案设计

《谈路面排水设计》相关文章

建筑技术| 标准下载| 建筑工程| 房地产资料| 联系本站| 下载帮助| 网站地图

Copyright 土木工程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土木工程吧是在线分享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面资料的专业平台,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