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青海草原水利的几点思考

[12-11 17:00:02]   来源:http://www.tmgc8.com  水利水电   阅读:3816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是黄河、海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和“中华水塔”之美称。青海又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草地畜牧业是青海牧区经济的支柱。草地不仅是畜牧生产的物质基础,而且是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的生态屏障。但由于自然的变迁、气候的变暖、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使该区本以十分脆弱的高寒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使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拓展,水土流失加剧,冰川、雪线上升,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因素不仅严重影响着青海草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造成黄河、黑河上下游连续发生断流,长江全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使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乃至整个经济发展蒙受很大损失,实践证明这些都与青藏高原的生态恶化息息相关,如果任其下去,不仅严重影响大半个中国的生态安全,而且必将会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地区。

一、草地生态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青海畜牧业不仅是当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广大农牧民特别是牧区少数民族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更重要的是涵养水源,维系高寒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的屏障。但几十年来,由于气候的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致使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湖泊干枯,冰川后退,雪线抬升,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原本很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对牧民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很大威胁,其突出表现在:

1.河溪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减少

青海高原牧区原本湖泊广布,湿地遍及,河溪发育。而今,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压力下,江河源区产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水变小、小水变枯。据统计,长江源区沱沱河冰川在1961~1986年的25年间退缩率分别达到每年8.25~9.0m,格拉丹东的岗加曲巴冰川在1970~1990年的20年间后退了500m,年平均后退25m;该区域90%以上的沼泽地干涸,湿地大片消失;被誉为青海象征的青海湖,湖水位较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1.2m,黄河发源地鄂陵湖、扎陵湖水位下降了2m以上;享有千湖之县的玛多县境内原有4077个湖泊,现只剩下1000余个,这个曾经号称青海首富县,全县70%的草场已严重退化或沙化,迫使大片沼泽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不少地区牧民已变成生态灾民。

2.水土流失不断加剧,草地生产能力逐渐下降

随着草地植被覆盖的降低,保持水土能力减弱,加速了水土流失。青海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3.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不仅如此,水土流失面积还以每年约1000km2的速度在扩展,年土壤侵蚀模数1000~2500t/ km2。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仅黄河、长江年向下游输沙量达1139万t,相当于每天3.1万多辆载重量10t的卡车向河道倾倒沙土;据青海省草原总站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资料,青海牧区天然草地亩均鲜草产量为151.6kg,较50年代下降了50%以上,单位面积草地有效承载牲畜,由50年代每只羊单位0.27~0.33hm2下降到现在的0.53~0.67hm2,甚至需要更多。从种种现象看,该区的草地生产能力不断下降,生产环境在不断恶化。

3.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物繁育栖息空间变窄

江河源区具有世界上独特的生物种类和植物类型,被誉为高原生物种类源库,许多生物物种为青藏高原所独有,如藏野驴、岩羊、藏原羚、白唇鹿、雪豹、青藏苔草等野生动植物。由于自然环境的演变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湿地的萎缩,加之对野生动物的偷捕、滥猎,人类经济活动加剧,如淘金、采药、挖砂以及大量民工的涌入,致使生物多样性生存与发展环境逐步恶化,分布区域逐渐缩小,迫使不少物种变成濒危物种。据观测,目前已受到威胁的生物种约占其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4.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且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青海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山、戈壁、沙漠及陵地占全省总面积的64.3%,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260~380mm,而蒸发量在1500~2900mm之间,是降雨量的4~7倍,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的年内分布极为不均,气温攀升期的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0%~17%,水蒸发量剧增,土壤失墒加快,因而致使连年干旱而遭灾;可7、8、9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5%以上,大都以暴雨或强降雨形式出现,其形成之快、历时之短、强度之大、来势之猛,且多以洪水的形式流走。www.tmgc8.com

5.草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据调查统计,青海有中度以上退化草地730多万hm2,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20.4%,这些退化草地上的野生植物种数仅有原生植被植物种数的47.54%;2000年全省发生鼠害面积1.29亿hm2,许多牧场被鼠害损害的千疮百孔;由于草地退化、沙化因素,每年损失可食鲜草1200万t,相当于减少家畜饲养量820万只羊单位,造成年经济损失60亿元;52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对占青海国土面积97%、人口占近1/5的广大牧区,累计水利总投资不足1亿元,约占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水利总投资的1/50,目前有近50万人、720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173.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解决后又返困,部分牧民靠驮冰融化和积雪维持饮水,给广大牧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6.生产生活用电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封闭、粗放、低效发展模式未能根本改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牧区能源短缺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首要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影响畜牧业生产向高层次、高效益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加之地域广阔,人口密度小,城镇化水平低,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牧民群众增收途径少,畜产品比较效益差,竞争力不强,市场不发育,产品难卖和价格持续下跌,对传统畜牧业经济造成了强烈冲击。

二、对策和发展思路

针对青海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宗旨,以国务院办公厅《加快畜牧业发展意见》要求,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以畜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地生态建设为手段,坚持实施科技兴牧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高原畜牧业特色经济,努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牧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务求把握并处理好:

1.要充分认识青海高原草地生态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气候的变暖,三江源区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增大,出境水量变少,由于人为的破坏,致使森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沙化,涵养水源功能衰减。如任其发展,不仅严重影响青海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对此,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站在中华水塔面临枯竭危险的高度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广泛深入的宣传“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清目前源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窘境,潜伏的危机,从而增强全民保护湿地意识,管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感,治理并恢复草地生态的自觉性,为尽早恢复并重现昔日三江源区山清水秀人家富的美好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

2.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草地建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牧区各级党政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把草地的保护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坚决抛弃过去“靠天养畜”的陈旧观念,走以“建设养畜”的新路子,要认真贯彻落实草场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扭转过去严重存在的“草原无主,管理无责,使用无偿,破坏无罪”的模糊认识,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机制,要确保投资者、建设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鼓励更多的集体、个人、专业户建立贸、工、牧一体化的经营实业体和利益共同体,做管理草地、建设草地、发展草地畜牧区的主人。草场承包后的使用权可依法转让、转包、入股、租赁和继承,建立草场使用权合理流转机制,实行多形式、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新格局,使草地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和延长牧草寿命期。种植牧草要按照因地制宜、因牧制宜的原则,协调好牧草种植与保护的关系,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在稳步提高综合效益的基础上,维系好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安全,为青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中下游地区城乡居民的安居乐业提供有利的保障。

3.下力保护好三江源区的天然湿地,努力改善和提高其产水环境功能

保护三江源区的湿地就是保护青海特色,就是对长江、黄河实施最有效地保护,就是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就可促进青海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青海应尽快制定出台保护湿地的法规和政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经济手段制裁不合理利用或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由林业、水利、水产、环保、经贸、计划等多部门联合建立三江源区湿地保护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全面承办有关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协调事宜,承担起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日常工作;要合理调配和利用黄河源区扎陵湖和鄂陵湖的水资源,尽力为源区湿地留有一定的生态水,要防止源区草地退化、沙化,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以促进源区湿地向多区域、多方位发展。www.tmgc8.com

4.要采取措施加强草地保护,严禁超载过牧和破坏草地

青海地域辽阔,草地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类天然草地3600万h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要加强宏观调控,控制牲畜无限制的增长,禁止超载放牧,科学利用好天然草地,下力改良草地植被,提高天然草地的生产能力。同时,要加快人工草地建设速度,有效改善草地植被和产草量,做到建成一块,巩固一块,受益一块。以县为单位,要制定人工草地建设规划,依据不同地形,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建设,平原地区利用机械补播、施肥、灌溉等措施,不断改善草地生态;高山丘陵可用飞机播种、施肥、喷药,使其较快的形成新植被,力争在两三年内见到成效;要引进国内外优质草种和当地野生驯化繁殖的优良牧草,尽可能多地选种适合青海特点的当家品种,要积极推进禾本科和兰科牧草的混播试验,选择最佳混播组合,为恢复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

5.加快源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不能一味地为追求经济增长比例而牺牲生态环境,要从源头上杜绝“政绩经济”“竞赛经济”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青海要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态、生活用水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又要考虑农牧民的切身利益,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和管理体系,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全面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在泥石流易发区,应多布设水土保持治理骨干工程,防止泥石流下泄和沟道下切;在人口集中和以水力侵蚀为主的东南部河谷区,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还可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营造人工林草和防风林带,建设更多的生态绿洲,改善当地农牧民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迈出新的一步。

[1] [2]  下一页


标签:水利  青海  水利水电水利水电
上一篇:浅谈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计中

《发展青海草原水利的几点思考》相关文章

建筑技术| 标准下载| 建筑工程| 房地产资料| 联系本站| 下载帮助| 网站地图

Copyright 土木工程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土木工程吧是在线分享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面资料的专业平台,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