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桃花水母的出现。2006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湖出现了数以亿计的桃花水母活体。桃花水母古称桃花鱼,属腔肠动物门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属。桃花水母产于淡水中,每到暮春,桃花怒放时,它们就相继出现。由于桃花水母体态晶莹剔透,在水中游动姿态优美,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故而得名。桃花水母在地球上最早出现于大约5.5~15亿年前,比已灭绝的恐龙还要古老,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十分罕见。此次西湖出现的桃花水母呈圆形,大的如一元硬币,小的似衬衫钮扣,通体透明,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身体中间有4片桃花状的触角,靠身体收缩沉浮前进,姿态优美,如在水中翩翩舞者。如图6所示。
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极高,适应其生存的水必须水体清澈无污染,且光照和温度须非常适宜。2006年全年,除了在7月中旬由于水产场过量捕捞而出现短期2周轻微“水华”污染现象,西湖水体一直均较清澈。如此巨大数量的桃花水母在西湖整体水域出现,说明放养白鲢治理水藻的初步成功。
至于桃花水母的来源,有待于动物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因为西湖购买的鱼种产地抚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没有出现桃花水母的记载,治理前的西湖未出现过桃花水母。根据地质资料,西湖地下水水源泵房下方地层有一暗河。所取地下水是否与暗河水系相通,暗河内是否有桃花水母,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但2007年初夏则未出现桃花水母,而2007年度西湖全年水质明显进一步好转。是否由于2007年度天气较为炎热所致,需继续研究。
五、结论
在西湖治理的第一个环节,将湖内污水全部排干,淤泥全部清除,湖周垃圾进行清除,对湖体进行冲洗,从标的层面达到了治理效果。在西湖治理的第二个环节,将排入湖体的下水道污水归集到排污箱涵,绕开湖体送至污水处理厂,从根本上消除了污染湖泊的主要污染源。在西湖治理的第三个环节,抽取地下水注入西湖,保持湖水活流。对湖周市场进行迁移,对湖周破旧房屋进行拆除,营造8~50m宽的滨湖绿地,消除污染西湖的固体废弃物同时,提升了湖滨的景观效果,对前二个阶段的治理成果起到巩固作用。针对水藻的轻度污染,饲养一定比例的白鲢,吸食水藻,消除了湖体水藻生长过剩的现象,保持水质常洁。
西湖水藻污染治理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已经完成,取得了令市民瞩目的成效——截断排走了流入西湖的污水;垃圾围湖现象消失了;湖水发黑腥臭、淤泥积塞的旧貌被湖水清澈、碧波荡舟、笠翁垂钓的景观所代替;昔日环绕西湖破烂不堪的建筑被湖滨公园四时盛开的花木和茵茵绿草所代替;2006年初夏西湖出现了数以万计只有在洁清的水体才能生存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上公布的极珍稀濒危、比恐龙还要古老的、地球上最原始的无脊椎动物桃花水母;2006年11月江西省公布的获得首批“江西人居环境范例奖”的18个项目中,抚州市的人民公园西湖治理美化工程名列其中……今日的西湖已经成为抚州人民最乐意驻足的地方,人气最旺的地方。如图7所示。然而,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只是一个阶段的告落。今后,要保持西湖湖水的清洁,在加强沿湖及湖面保洁工作、保持充盈活水的同时,仍要密切关注水质变化,注意水体生物尤其是藻类生长动态,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作进一步研究。www.tmgc8.com
图7 西湖治理成功后的景观——湖光岛色
参考文献
[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编写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M].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小英(1964-),女,江西金溪人,抚州市园林处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李国辉(1964-),男,江西鄱阳人,抚州市园林管理处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架空砖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