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规划生态转型

[12-11 16:59:19]   来源:http://www.tmgc8.com  园林绿化   阅读:3757

  以人为本的人文观: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和融合与升华。

  理想人居环境应实现以下的生态建设目标: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生态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多样性(物种、景观、建筑、文化及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异质性);进化性(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及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进化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力);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能流和滞竭再生和人的交流程度);标识性(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特性的显示度);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

3.2规划与设计的转型

  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人的空间生态需求包括了居住空间、活动空间、绿色空间和美学空间。计算容积率时不能只考虑居住空间的容积率。绿是生命之道,城市绿化不止是一个乔、灌、草合理布局的植被绿,而且是一种包括技术、体制、行为在内的内在绿;结构、功能、过程的系统绿;以及竞争、共生、自生的机制绿在内的生态系统工程。实现小区物理空间(绿色空间(植被)、蓝色空间(水体)、白色空间(建筑)与灰色空间(道路与构筑物))、代谢空间(水、热、气、电、食物、废弃物)、服务空间(商饮、教育、医疗、娱乐)、交流空间(信息、交通、社交)和文化空间(文化氛围、社区安全、精神生活)等多维人文生态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在时、空、量、构、序层次的系统和谐性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任务。

  生态规划的任务就是要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通量。以小区规划为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正从传统的物理规划走向生态规划,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从绿地到绿体:屋顶花园、中空花园、立面绿化、底层公园;从占地到造地:恢复被占土地的部分生产和生态功能,改善小区的水文循环和局地气候;从静态到动态:风与水的流动性、生物的多样性、小区建设的滚动发展及居民选择的;从排污到用废:减少小区的物耗、能耗和水耗,废弃物在小区内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减小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市政压力;从单调到多样:改善小区水泥景观、屋顶景观、阳台景观、交通景观、垃圾景观、污水景观、街市景观;维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建筑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从结构到功能:从空间居住功能到自然及社会生态服务(自净再生、绿色生产、休闲养生、人际交流、示范工程)功能,提供适宜于人的室内外栖息环境,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强化小区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安全、减小生态风险,诱导小区生态文明,加强社区人文生态交流,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和参与能力;从形态到神态:建筑风格的整合性、与环境的融合性、风水及景观的自然生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自然及人文生态内涵,从点(单体建筑、标识建筑和示范工程)、线(二龙戏珠、南北绿线加中轴线)、面(屋顶花园、底层公园、中空花园、立面绿化和边缘立面)、体(景观、建筑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形象)四方面体现生态景观的灵与神;从建筑设计到生态设计:充分尊重和利用小区的景观资源和生态资产,利用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的边缘效应原理和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进行设计。www.tmgc8.com

3.3技术与材料的革新

  当前,人居环境建设正面临着一场技术与材料领域的重大革新。我国城市生态建设雅俗共赏、土洋结合、新老兼顾的一些重点技术包括: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水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健康建材(对人体和生态系统无害或有益)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绿体的入户、上楼和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术;以及小区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式生态管理技术。与人居环境建设有关的生态工程也正在国内外兴起,如:

  ⑴结构活化生态工程: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中,赋予建筑以生命活力。使建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充分体现自然、采光、隔热、制冷、绿化、美化及其他生态工程原理对建筑结构的要求。

  ⑵能源优化生态工程: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能源,降低对矿物能源的消耗。以太阳能供热、制冷及动力系统为主要目标,生物质能可考虑作为太阳能供热的辅助能源。

  ⑶生态建材产业工程:生态型建筑材料主要指建筑材料来源的可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建筑材料生产及使用工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的最小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无害化。建筑材料对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节能性、经济性、对内外环境设计的适应性等。

  ⑷生态智能系统工程:主要指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原理及信息技术设计的居住小区的通信系统、控制系统、安全系统及服务系统等智能化综合服务网络。可按不同消费水平设计不同档次的生态智能系统。

  ⑸废弃物再生生态工程:垃圾处理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部分,干垃圾收集到小区外进行处理,湿垃圾采用庭院式小型发酵装置进行处理,生产的肥料用于小区绿化等方面。粪便可采用大、小便分离马桶系统(干式和沼气发酵式),特点是卫生、方便、节水、节能、经济。

  ⑹活水净水生态工程:采用卫生净水供应系统,保障人饮用水卫生安全。设计雨水利用系统保证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采用无动力厌氧和耗氧结合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系统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便静水为动水,死水为活水、污水为净水、废水为利水。

  ⑺景观生态工程:建筑的外观标识性及生态空间的营造。如绿色空间和建筑绿化、动植物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营造、水景观和其它人工景观的特异性、外观的易维护性、公共空间的美化、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亲和性、适应性等。充分体现地域特点,当地自然生态景观、建筑风貌和本土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独具特色。

  ⑻居室生态工程:建筑内部的光、温、湿、气的控制,内部环境及设施的舒适性、无害性、方便性、经济性及生态合理性(内部的美化、绿化、自然性的体现、废弃物处理设施的优化设计)。

  ⑼土地恢复与再造生态工程:在生态小区引进城市农业和庭院经济,对建筑的屋顶、中层及立面营造绿色立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占用土地的原有生物生产或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恢复,对系统的生产经济效益进行补偿,为居民提供一种接近自然的。

  ⑽社区生态工程:以人体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美学、心理学原理为基础,针对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群的生态需求,进行社区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和管理。使人和自然、人和人得以和谐共生,使居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使建筑工程和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态环境达到高度的和谐。

上一页  [1] [2] 


标签:生态  园林绿化园林绿化
上一篇:屋顶和立体绿化带动建筑节能新理念
建筑技术| 标准下载| 建筑工程| 房地产资料| 联系本站| 下载帮助| 网站地图

Copyright 土木工程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土木工程吧是在线分享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面资料的专业平台,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