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深挖方地段高边坡开挖改隧道设计

[12-11 16:59:52]   来源:http://www.tmgc8.com  工程设计   阅读:3540

摘要:针对泰赣线C4标K203+552~K203+760段左线路基深挖方路段高边坡开挖及防护存在的
安全隐患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及时提出改隧道通过深挖路段的施工方案,并针对隧道施工中存
在的问题,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隧道工程;深挖方;强支护;隐患;隧道;施工

 
0  前言
下湾隧道位于泰赣线C4标K203+552~K203+760段,全长198m,是一座单线的独立隧道。
1  原设计方案
泰赣高速公路K203+552~K203+760段左线位于杨公山隧道南侧出口路段,该路段处在平曲线半径R=700m,缓和曲线Ls=100m的曲线范围,路面横坡超高6%,路线纵坡2%。路线左侧切割山体后形成一处高达80多m的人工开挖边坡。该高边坡原设计为五级,第一级和第二级各10m,设置浆砌片石护面墙,坡率1:0.5;第三、四级高边坡高20m,设置预应力锚索加固坡体防护,坡率为1:0.5;第五级设置满铺式浆砌片石防护,坡率为1:0.75。在施工过程中变更了部分设置,原设计一级和二级护面墙取消,高为10m不变,坡率改为1:0.25,不设防护。
2  施工情况与存在问题 
2.1已施工情况
2.1.1第五级边坡采用喷砼支护防护已施作完毕,第四级地梁加预应力锚索也已施作完毕,第三级边坡已开挖10m,且地梁与锚索施工接近完毕,仅部分未张拉封锚,但是现开挖平台下距路基设计标高还有30多m,整个坡顶形成了2~3个8~15m不等的平台,平台高差10~17m。详见(图1)


2.1.2右线路基开挖已基本达设计标高。
2.1.3左线从杨公山高架桥头至K203+550已开挖至设计标高,同时K203+750以南路中线右侧已开挖至设计标高。
2.1.4路基设计标高为264~265.4m间。
2.2存在的问题
从已开挖的上部几级坡面观察,虽未产生整体失稳病害,但从开挖地质断面调查分析,下部未开挖的土体为变质砂岩,岩石虽坚硬,但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较发育,设计坡形过陡,如继续往下开挖的话,随着边坡相对高度的增大,岩体应力调整幅度也增大,则不能排除边坡出现失稳的可能。强支护措施也许能解决坡体稳定性问题,但在施工边程中,存在开挖与支护到位的时间差,因此施工过程上又增加了安全隐患的存在。
3  工程地质特征
3.1地形地貌
本路段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剧烈相对高差达180m,北侧有一条山涧,山体自然边坡西南坡陡,西北坡缓,与岩层倾向一致,是单斜山。线位位于山体的西偏南侧,自然坡度最陡50多度。由于路线位于山体的陡坡上,边坡的坡形设计为1:0.25、1:0.5、1:0.75,过陡,最终开挖形成目前的综合坡率为1:0.62,高达56m的高陡边坡。现在坡体设计的第四级、第三级一半施工了预应力锚索加纵横地梁的强支护体系。
3.2地层岩性
隧道预设区围岩地层岩性主要为寒武系水石群(∈3)变质岩系,岩性主要有两种:变质硬砂岩层与千枚状板岩两种。
3.2.1变质砂岩层:青灰色—灰黑色,厚层状构造,局部夹粉砂质千枚状板岩,硅质砂岩,岩性坚硬致密,饱和单轴抗压强度60~80Mpa,抗风化强,主要分布于K203+520~K203+670。
3.2.2千枚状板岩层:以黄绿色斑点板岩、粉砂质斑点板岩为主,偶夹灰黑色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岩性较软,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差,主要分布于K203+670以南。
3.2.3岩层产状及节理裂隙
该高边坡区岩层产状总体较稳定,其产状为55o∠22o其倾向北东,与开挖形成坡面相反,对边坡的稳定性有利。
4  改隧道设计的基本方案
4.1设计要点
4.1.1停止第一、二级坡体开挖,第三级未施工的部分锚索(已施工部分保留)取消设置。
4.1.2该路段平曲线要素调整为:R=717.79m,LS=85米,超高取5%。但路线纵坡2%不变。
4.1.3隧道设置的起讫桩号K203+552~K203+750(左线),为单线独立隧道(取名下湾隧道),长198米,属短隧道,隧道净宽1.35m+8.5m+0.75m=10.60m,净高5m,内轮廊为曲墙半圆拱,拱半径为5.62m。
4.1.4从目前开挖到位的地形看,本隧道存在地形偏压;下部岩石横向埋深不一,但岩性较坚硬,因而地质构造偏压虽存在,但不明显。同时,隧道拱顶到已开挖地面仅20多m,属浅埋,因此隧道属浅埋偏压曲线隧道。
4.1.5由于本隧道的特殊性,隧道衬彻设计为复合式偏压衬彻,其中K203+555~K203+567(左线)、K203+667~K203+745(左线),为Ⅱ类复合偏压加强衬砌,设置仰拱;K203+567~K203+667(左线)为Ⅳ类复合偏压加强衬彻,不设仰拱。基本以系统锚杆、钢筋网喷砼、Ⅰ16钢支撑作初期支护。www.tmgc8.com
4.1.6在K203+552~K203+555设置3m明洞,在K203+745~K203+750设置5m套拱,做到“早进洞晚出洞”,进出口采用端墙式洞门,进口采用衡重式,出口采用仰斜式。
4.2隧道施工完毕后,对山体进行绿化,恢复植被。平台上种植乔木,并喷草籽。边坡上一般采用骨架防护,骨架内喷草籽。
4.3施工注意事项
在施工过程应加强地质超前预报,适时调整掘进方法与支护参数,若发现与地质报告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调整设计参数。
施工时应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有关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隧道南段(K203+700~K203+745),因左侧边墙外覆盖土薄,为确保施工安全,设计采用反压贫砼的措施,以减小偏压。施工过程中必须先浇筑贫砼,然后进行洞体开挖。开挖前预先进行小导管超前注浆,开挖施工务必小心进行。
5  施工辅助措施
5.1本隧道存在地形偏压且属浅埋隧道,在这种条件下,施工难度较大,必须采取相应的辅助施工措施与初期支护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保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设计采用的主要的辅助施工措施的有:超前长管棚,超前小导管及周边加固注浆,套拱,明洞,侧向导管,系统导管。详见(图2)


5.2超前长管棚用于两端洞口。在初衬拱部,用直径为108mm热扎无缝钢管沿洞口段衬砌开挖轮廓线施作,环向间距40cm。平行衬砌中线布置(适当外倾,以防浸入开挖线内),要求钢管偏离设计位置的施工误差不大于20cm。
5.3超前锚杆设置在隧道Ⅳ类加强围岩地段,超前小导管设置在隧道Ⅱ类围岩地段,采用外径φ42mm,壁厚3.5mm,长3.50m的热扎无缝钢管,钢管环向间距约40cm,尾端支撑于钢架上或焊接于系统锚杆尾端。
5.4注浆加固周边岩体,以提高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提高岩体对结构的弹性抗力,改善结构受力条件。K203+730~K203+745隧道左侧设置两排直径为108mm导管,注浆区域为12m,提高围岩自身承载能力。
6  结语
    此隧道为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中首条短、弯小半径隧道(R=717.79,路线横坡5%)。此隧道设计为解决路线在深挖方地段穿越提供了更多选择。此隧道已基本建成,为赣粤高速公路的安全、顺利通车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交通设计院设计文件
[2]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
[3]交通部《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陈仁芳  周志华
(江西省交通设计院  南昌  330002)


标签:暂无联系方式工程设计工程设计
上一篇:膨胀土路基设计

《路基深挖方地段高边坡开挖改隧道设计》相关文章

建筑技术| 标准下载| 建筑工程| 房地产资料| 联系本站| 下载帮助| 网站地图

Copyright 土木工程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土木工程吧是在线分享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面资料的专业平台,
1 2 3 4